從古至今,婚禮都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之一。相信每個女孩披上嫁衣的那一刻都是她人生最激動人心的一刻,婚禮的社會意義和對個人的意義也不言而喻。中國的各朝各代的新郎新娘結婚當天都要穿著婚禮禮服,不同的朝代、社會,也會有著不一樣的婚禮服裝,但不論婚服自身怎么演變,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服飾發展演變的制約,因此,中國的婚服是一定有民族性在里面的。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和高峰,他的風俗和文化自古就是文人學者研究的重點,唐朝的服裝、發飾和妝容也是融合了多民族特色,大膽又絢麗。而那個時代的婚服,作為那個社會最高的審美價值取向,又是怎樣表達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熱愛呢?(請原諒小編先從唐代說起,因為小編最喜歡唐代婚服的色彩。)
華夏婚禮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時婚禮禮服的顏色多是黑色和紅色,專業名詞為:玄黑色和纁紅色。這種色調一直延續到隋唐之前,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所謂周制婚禮大體就是這樣的顏色。而到了唐代,婚服的畫風就開始變化,新娘的禮服是以藍綠色為基調的鈿釵禮服,鈿釵禮服也稱鈿釵禮衣,也就是青色的深衣,頭上佩戴以金銀或者琉璃等制作的鈿釵。而新郎的則是大紅色“公服”,也叫絳紗袍,《服裝百科詞典》上記載: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內處理公務時所穿的一種服裝,相當于現在公務員的制服。因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稱為官服。按照禮制,男士親迎時典服規格可向上越級,士庶親迎穿低品官服。簡單說就是“紅男綠女”。
一說到盛唐,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開放的“袒胸露乳”式的服飾,或者就是被影視劇所洗腦的那種大露胸裝。其實在唐代,正式的禮服規格是“制同翟衣”的。什么是“翟衣”,“翟衣”是中國古代后妃命婦最高等級的禮服,因為衣服上繡有翟鳥紋而得名。翟衣制度一直到清朝廢除漢族衣冠才被廢棄不用。而從禮書的描繪上看,鈿釵禮服的要求是領口層層包裹根本不露胸的,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唐代的鈿釵禮服還是沿襲深衣制的。
然而,中國服裝史泰斗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出鈿釵禮衣是一種襦裙式禮服的觀點。書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養人所著的,搭配鈿釵的層層疊疊的規整禮服正是鈿釵禮衣。而敦煌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層層疊疊的襦裙樣式的服裝。
那唐代的鈿釵禮服到底是什么制式呢?
徐連達在《唐朝文化史》中說:“中國歷史上許多禮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理想與現實、莊重與喜慶之間始終巧妙而有趣地矛盾著。所以我們可以試想,即使上層極力推崇正規的深衣禮制版本,但是,從民眾發起的雜禮異服還是大領風騷,最后一點點侵蝕到了高層。”由此,可以推斷,在唐代婚禮禮服,應該是有深衣也有襦裙,或者是兩者的結合也未可知。
由于鈿釵禮服鮮有實物流傳下來,我們只能通過日本的宮廷和服“十二單”來想象一下當時鈿釵禮服的模樣。那一層層的疊壓,然后再套上廣袖的上衣,哪個女孩穿上不是光彩照人的模樣呢?!
一說到唐制婚禮,我們不可避免的就會想到那高聳的發髻和那碩大艷麗的牡丹花了。除了牡丹,唐代衣服上的紋樣最主要的就是寶相花紋與唐草紋了,寶相花是以蓮花為基礎吸收了其他紋飾而創作出來的一中紋樣,寶相花一般都豐滿、茂盛,也是大唐王朝天家風采的一種展示。除了服裝,也常被用在家具等生活用品上以圖吉祥如意。
其實婚禮禮服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唐代婚服的演變、創新和絢爛多姿,讓幾千年后的我們也能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景象,是富強抑或開放。中國的服裝制度以《禮》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后,服裝就成了一種符號,成了無聲的語言,記錄著歷史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