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著我漢家衣裳;悠悠我心,揚我華夏文化。”,全國第一批高校漢服社——中傳子衿漢服社可以說是校園中古色古香、清新典雅的一道風景。
14級文化產業管理的蔡蕓是中國傳媒大學子衿漢服社的前任社長,漢服和子衿漢服社幾乎填滿了她大學全部的青春時光。她與社團的同學們以漢族傳統服飾為載體,共同探究古典文化中的器物、制度以及思想,兼涉琴、茶等技藝門類,并進行中國古代妝發、歌舞、飲食等日常生活的研究與實踐。
蔡蕓已經喜歡漢服很多年了。
“高中時,我們語文老師是一個尊重傳統的人,當時她給我們講《詩經》,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感受中國古代的禮儀之美,給我們播放了《相和歌》,這是由詞《詩經》而來,重新編曲,配上舞蹈和編鐘,重新展現出來的一個新雅樂。當時一瞬間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漢服好漂亮啊!”談起初見漢服的那一刻,蔡蕓眼睛里依舊閃爍光芒。
當時家里還沒有電腦,她就去計算機教室里搜索了解有關信息,搜到了這支舞的來源,搜到了漢服春晚,搜到了中國傳媒大學子衿漢服社,因此與中國傳媒大學子衿漢服社結緣。甚至報考中國傳媒大學,也與子衿漢服社有很大的關系。
在社團還沒招新的時候,她就憑著滿腔熱情在網上遇到了社里的師哥,并早早的開始幫忙干活。進社的時候,帶著求知欲報了所有的部門。遇到了許許多多同樣尊重民族傳統文化,熱愛漢服的人,甚至包括很多已經離校的師哥師姐,從此有了很強的歸屬感。
大三時,蔡蕓當了社長,這是社團對她的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當時壓力很大,為社團注入了很多的心血,做舞臺劇那段時間我天天凌晨三點睡。我自認不是一個很有藝術細胞的人,但是劇本和導演都是我做,非常辛苦。”蔡蕓感嘆道,“副社長和我是同班同學,她總能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每當我要做決定時,就先發給她讓她看,得到她的肯定我的信心就增強了不少。”
在任期間,社團辦了大大小小的活動,包括社彩秋韻舞臺劇,成人禮,冬至家宴,花朝踏青等。每場活動雖然辛苦,但帶給她更多的是溫暖。
“比如冬至家宴的時候,我們大家聚在一起自己煮餃子煮元宵,有零食有節目,特別溫暖。”蔡蕓說。她覺得子衿漢服社就像一個大家庭。
蔡蕓的第一套漢服是高中拿到的,她說現在看來形制也不太正確,可是卻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而她現在穿的漢服雖不多,但是每一件都很喜歡,自己隨意搭配,也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穿。
“當真正穿上漢服時,會下意識的收斂自己的行為,就會對禮儀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漢服是漢族的服飾,是我們漢族文化的一種顯現。”蔡蕓說。
“手如葇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愿更多人了解并傳承這些沉淀在時光的河流中莊重而典雅的民族傳統文化。
記者: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