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產生流行的時代是先秦,可以說是漢服的基本形制,其他形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的。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
襦裙制(上衣下裳的演變) 襦即短上衣。襦裙不是指一種裙子,而是上襦加下裙,是一套服飾的統稱。襦裙的本質還是上衣下裳制,古老的上衣下裳發展到春秋戰國之后往往稱為襦裙,漢朝以后又被特指為女子襦裙;短衣長裙,腰間以繩帶系扎,衣在內,裙在外。各朝各代在襦裙的基本形制下衍生出高腰襦裙、半臂襦裙,對襟襦裙,齊胸襦裙等款式。
2.深衣制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在腰部連接,形成整體,也叫上衣連裳,在剪裁上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在縫制在一起,成衣還是一體的樣式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秦代到明代末年,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它可以很好的遮蓋身體,使人顯得儀容端莊,被視為德性高尚,禮儀有嘉,故而稱之為”被(pī)體深邃",謂之”深衣“。包括有直裾深衣、曲裾、袍、直直裾深衣、曲裾、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
3.上下通裁制
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無接縫,自然一體,明顯區別于上衣下裳和深衣制。這一形制創于隋唐,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創舉,因為自古漢服都是分上下兩截的。通裁制的種類很多,圓領袍、襕衫、直 、直身、道袍、褙子、長衫、僧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