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學教育的熱潮不曾停息,國學班、讀經班、女德班等,各式各樣的教學方式層出不窮。對于注重國學的家長來說,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學內容與方式一直是個大問題。 上海市儒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李耐儒深耕國學領域,編寫了該領域目前最為完整,最成體系的《國學基本教程》。近日,外灘君對其進行專訪 ,談談他理想中正確的國學教育模式。
這幾年,國學教育總是很“尷尬”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從一直不被外界理解和認可的“讀經班”,到孫楠女兒退學轉讀的“女德學校”,國學教育彷佛總是披著一層紗,讓人“摸不清,看不透”,深陷各種爭議。
這些年來,國學教育難在哪里?
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來講,教育部至今還沒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也沒有完整的國學教學大綱,更沒有國學師資的概念,一切都是民間教育在篳路藍縷地前行。
另一方面,民間機構的逐利性,不可避免催生一些利益當先的“江湖國學”。他們將國學作為謀財的工具,制造噱頭,不僅重形式輕內容,而且在國學教育方法上,也有失偏頗。
這十年來,李耐儒和他的秋霞圃書院,在國學教育上的步子邁得很小。作為非營利性組織,書院為了能長久運轉,只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費用,用于教師講課勞務和日常開支。而李耐儒自己,則堅持每周六去書院義務授課。
回首秋霞圃創辦的這些年,李耐儒深感最難的地方在于,建立一支優秀的國學師資隊伍。在他看來,一名優秀的國學老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學術素養,內外兼修、知行統一,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和思辨能力,讓學生對傳統經典產生興趣。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國學教育。
“小小的秋霞圃,并不能左右整個國學教育的現狀。但是我們要努力讓它走得更遠一點。”
李耐儒更希望有一天,體系化的國學教育,能被納入義務教育范疇,依靠國家資源進行梳理和傳播,而不是完全交由民營機構,在資本市場中“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