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舉辦國服評選,推出中華正裝”的提案。
楊朝明認為,服飾風貌標識文化身份,一個民族的服裝蘊含了特定的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審美基調和民族特色,體現著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在需要大力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國服”“正裝”,“舉辦國服評選,推出中華正裝”可以推動中華禮儀系統建設,喚醒中華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楊朝明表示,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華民族須有自己的“國服”或“正裝”,不少有識之士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楊朝明建議,舉行全國性的“國服評選”,在國家層面上統一協調,精心組織,可以成立專門的指導機構,統一研究部署,或通過“國服制作比賽”之類合適的方式進行評選活動,推出具有引導價值意義的“中華正裝”(或稱“國服”“華服”)。
具體來看,比賽可通過地方推薦的形式,首先由地方選拔,逐級推薦,以推動各地關注“中華正裝”問題,營造輿論氛圍,形成探索熱潮,推動文化認同;要立足于歷史與時代的高度,各級比賽充分注意把握歷史的長度、時代的寬度,吸收邀請服裝、藝術、歷史、文化等各領域專家參與,作為活動的指導與引領。最終推出一批優秀作品,作為“中華正裝”的推薦方案。
看到這里,不少同袍肯定又大喘一聲,因為其實“國服之爭”早就有之。2008年,奧運會服的設計稿里就出現了漢服。
2009年,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在提案中建議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連續第三年建議設計民族特色國服,全國政協委員徐利明和盛小云建議明確中山裝為中國人的正裝。
作為國服的備選項之一,漢服尤其受到年輕一代的熱捧:2005年,各地方、大學漢服社如雨后春筍成立,致力于漢服的復興和傳統文化的弘揚;2009年,在百度貼吧里搜索“漢服”,已經可以找到“漢服吧”、“漢服制作研習吧”等,各個省幾乎都有自己的漢服吧……然而,從國情來看,中國不是單一的漢民族國家,而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國度。文化的多元,讓提煉出一套融合各民族文化元素的國服,變得十分困難。
據相關報道,歷屆兩會代表先后至少提出6份與“漢服”相關的議案(不排除有其它未獲媒體報導的漢服議案),其中人大3份,政協3份;最早是2007年的,最近是2017年的;有一年兩份議案的,有一人先后提兩份議案的;有明確漢服的定義的,有美麗的錯誤的;分別從形制、作用、產業、民族自信等多角度著手,希望漢服能得到國家重視,從而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宏明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劉明華建議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二、2013年和2014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改琴連續兩年呼吁:“推廣和普及漢族服飾是保障中華民族文化特性、培養民族文化品性和建立民族文化標示的有力措施。”
三、2015年, 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錢建民談及去年去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訪問的經歷,“每一次正規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 (錢建民對漢服形制亦有誤解)
四、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江西恩達麻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新海建議,以麻紡為載體,大力支持漢服文化產業發展。
直到2017年,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才把“傳統服飾”這一定義深化為“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并以此方向助力推廣。
一種看法認為:推出當代“國服”正當其時
商周的上衣下裳、秦漢的袍服、隋唐的高腰襦裙、明代的鳳冠霞帔、清朝的馬褂、民國的中山裝……這些為世人熟知的服裝種類不僅體現了不同時代人們的身份、職業、地位,也深深鐫刻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烙印。
《左傳》注疏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華夏民族的稱謂正是來源于服飾文明,中華成為禮儀之邦也與衣冠文明有著密切關系。服飾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意義已遠遠超出避寒遮羞的實用性,更是禮儀制度和時代文明的鮮明載體。
全球化的今天,擁有幾千年傳統服飾文化的中國在全球只是服裝制造和加工的大國,但不是服飾品牌或服裝創意的強國。原因之一就是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式服裝及其品牌在世界舞臺上影響不夠。
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奧黛、印度的紗麗……這些民族特色服飾已經被全世界所熟知,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征性符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薇表示,許多參加外事活動的中國人都希望能穿著具有本民族特色、帶有一定儀式感和文化包容性的服裝出席重要場合,但遺憾的是在我國這樣的服裝暫時沒有。我國外交人員多數場合都穿西服,可西服在某些場合并不合適。她認為,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活動日漸頻繁的今天,確定一款“國服”十分必要。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艷認為,首先,服飾是華夏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風采,今天的民族復興必然要求復興傳統服飾文化。其次,當代中國人穿著屬于本國的中式服裝也是身體力行展現民族自豪與自信的重要手段。同時,國服作為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文明發展的標志。所以,當前恢復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推出屬于當代中國的“國服正裝”,是非常必要和有現實意義的。
一種看法認為:“國服”設計不能一味仿古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幾千年來絢爛多彩、豐富多樣,當面對推出中國當代“國服正裝”這樣的議題時,可能最大的困惑是:“國服”設計的起點到底是什么?
“結合中國復雜而豐富的歷史民族特性,當代‘國服’應該融會貫通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中國傳統服飾,在中華傳統文化系統中探尋中國服飾的文化基因。而更重要也更難的是如何用現代創新的手法將這些基因進行重組和變革,既要展現中國傳統的審美精神,又要適應當代國人的審美和穿著習慣。”楚艷判斷,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有某種特定的、單一的式樣成為“國服正裝”的固定模式,應以包容開放的心態來展現當代中國風格服飾的多樣性。
幾千年的中國服飾,無論是褒衣博帶還是立領盤扣,這些具象的服裝造型、紋飾圖案都僅是服飾的外在形式,真正讓這些形式千變萬化的是其背后的審美精神和文化氣質。因此,當代的“國服”不能將繼承傳統簡單地等同于模仿傳統服飾的一些表面式樣。
“簡單地把過去的漢服、旗袍拿過來是不行的,‘國服’設計要既東方,又很國際。”李薇認為,“國服”的推出歸根結底是一種國家行為,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篩選或聘請具有較高設計水平的資深服裝設計師組成設計團隊;另一方面,也需要設計師深入研究了解如何使用我國精湛的傳統織染繡工藝、縫紉工藝、圖案寓意等,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國際先進的服裝設計理念,不斷探索新型面料織造和高科技裁剪等,創新中國服裝式樣,從而展現今天中國人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