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漢服,不少人會想到星女郎“徐嬌”,也有不少人想到了同袍聚會時,裙擺飄飛的浪漫。在西安,1994年出生的24歲小伙金少白,8年來堅持日常穿漢服上學、上班。為了讓自己穿漢服更好看,4年前他開始蓄發(fā),如今已經(jīng)長發(fā)及腰。
日常穿漢服出行 不在意別人目光
西安地鐵二號線是金少白上下班經(jīng)常搭乘的交通工具之一,他總是一身白色的漢服和黑色裘衣,常常手提裝著笛子的長袋子。即便是地鐵上有座位,他也幾乎不坐,只是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安靜地站在車廂里。一身與眾不同的裝束,總會吸引同車人的目光,有好奇、有羨慕,也有詫異和不解.
“我知道有人在看,沒關系。穿出來,給更多人看,讓人們認識漢服,也是我的初衷之一。”金少白說:“我覺得就應該全天穿著,而不是有活動時才穿,平時高高掛起。”
他老家在咸陽,2017年從西安工程大學畢業(yè)后,在西安一家新媒體做編輯。不過最近他辭職了,又從事起樂器培訓教學、策劃,在文化活動沙龍上分享所學的禮儀知識。早在上大學時,金少白所有的學費、生活費基本都靠自己賺取。別人賣衣服、化妝品,或給中學生帶家教,而他的兼職大多與科普傳統(tǒng)禮儀文化有關,他也很愿意與別人分享。
金少白與漢服結緣,并不是一時興起的標新立異。從小就特別喜歡古詩詞的他,參加過不少詩歌朗誦節(jié)目,高一的時候,一次因為要在學校表演,他在網(wǎng)上找到了和漢服相關的服飾,從此便愛上了傳統(tǒng)漢服文化。
喜歡更多傳統(tǒng)文化 最幸福有家人友人支持
愛上漢服并決定日常穿著它,金少白也經(jīng)歷過不少挑戰(zhàn)。大一時家人不太支持他的想法,第一次穿漢服回家,爺爺奶奶問了好幾次,他們以為是戲曲的表演服裝。還好父母比較開明,即便大二起他開始留起了長發(fā),并利用課外時間,接一些與介紹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演出活動,父母也并未明確反對,只是叮囑他:“男兒要自立,愛好要能養(yǎng)活自己。”
如今,金少白從事的中國古典樂器培訓教學、傳統(tǒng)文化活動沙龍,更加與自己的愛好相契合,讓他對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熱。今天上午,三秦都市報記者來到金少白的租住房,打開衣柜,只見里邊掛滿30多套各種款式各個季節(jié)的漢服。在另一間屋里,則擺著很多的竹笛。擔心空氣太干燥竹笛開裂,金少白還特意擺上一臺加溫器,24小時開著,使室內保持恒定的濕度。
在他的家里,除了笛子,還有塤、洞簫等樂器。為了有更多時間來練習這些樂器,金少白堅持每天早起,從7點半開始,每天上午整整練習4個小時。對古詩詞的共同愛好,也讓他收獲了愛情,在一次文化沙龍上,他認識了現(xiàn)在的女朋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服飾承載著文化 可以體現(xiàn)人的精神修養(yǎng)
眼下,漢服熱在西安等一些城市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每到節(jié)假日,一些愛好者甚至不遠千里來到的古城一些地標性建筑或走在大街上秀一把。對此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弘揚,也有人認為,他們這樣做有點作秀炒作。針對這一現(xiàn)象,今天記者采訪了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熱點專家王曉勇博士。
王曉勇表示:“男子8年穿漢服,這在過去可能會覺得很怪異,但在今天文化多元的時代,反而有一些積極意義。首先,漢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載體,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次,漢服不僅是一種服裝,它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人的精神修養(yǎng);第三,漢服愛好者以這樣的形式,能夠影響到他人,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意義。所以,漢服承載著文化,日常穿著漢服不應該被視作奇裝異服,反而有利于我們能夠更好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