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倘若您看到一位身著翠袖紅裙的古典美女,是否會覺得詫異?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忍不住猜想,這是不是從橫店影視城里走出來的某位明星演員?也可能有人會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身著“古裝”,難免有炒作之嫌。事實上,如果您對“漢服”有些許的了解,就會發現,這身穿綺衣錦裳的美女,很有可能是一位漢服愛好者。
經過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在我市,同樣有一群漢服文化愛好者,他們身體力行地繼承傳統,同時又向大眾積極地推廣民族文化。每逢傳統節日,他們還會舉行豐富多樣的活動。
虞子衿在2011年時,因為去影樓拍攝寫真的關系,第一次接觸到了漢服。這種古典而美麗的服飾,一下子就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可是,當她第一次穿上漢服外出時,她卻覺得這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她的擔憂,來自家人的不解和旁人指指點點的目光。
“最早的時候和朋友穿著漢服外出逛街、吃飯,身邊路過的陌生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們。更有甚者會小聲議論,說我們是神經病。”虞子衿說。同樣的情況,漢服愛好者胡野也曾經歷過。他說:“我第一次在家里穿起寬袍廣袖,連我父母都指著我說瘋子。”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亦有美稱“華服”。它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興盛于各代漢人王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于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征,是中國“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特有的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漢服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傳統服飾,雖然現在時代潮流變了,人們的日常衣著越發簡化便捷,但美的事物并不曾改變。我們選擇穿漢服,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弘揚,讓更多的年輕人、下一輩看到并了解,這是屬于我們的傳統服飾。”胡野說。
2014年,東陽漢服文化推廣的QQ群——“東白漢風”成立。幾年過去了,東陽市有更多的青年喜歡并開始接觸漢服,部分群眾也不再認為著漢服是奇裝異服的展示或者嘩眾取寵的表演。在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里,也有一群喜愛漢服的同學,自發組成了漢服社。
市民南尋是“東白漢風”的成員之一,他加入團體的時間并不長,卻是一位傳統文化的忠實愛好者。他愛好詩歌,也喜歡閱讀。在業余時間里,他活躍的身影時常出現在詩詞協會、世間讀書會等組織活動中。
“作為現代人,我常常思考如何融入到古詩詞的意境當中。每當穿著漢服,不僅在形象上有了氣質改變,心里也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南尋說,作為“菜鳥級”的漢服愛好者,尊重傳統文化,讓別人了解真正形制的漢服是他的心愿。
目前,“東白漢風”成立微信群,約有兩百位成員,群里會不定期的組織活動,例如開設形式多樣的線下漢服小課堂,群友穿漢服、習禮儀、聽雅樂、登高出游等。“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也策劃了一系列的活動。”虞子衿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很多商家也以情人節為噱頭大力宣傳。殊不知,七夕節在傳統習俗中,被稱為“乞巧節”,是女子祈求心靈手巧的節日。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在推廣漢服的同時,也把漢文化、漢禮儀帶給大家。”虞子衿說。
漢服回歸文化傳承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東白漢風”的相關活動,大多都根據花朝節、乞巧節等傳統節日而舉辦。活動內容不僅限于漢服文化的交流,還會依據傳統習俗,增加相應的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展示等。身著漢服的現代人,按照古時人們的習慣過起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繼承的最好寫照。
在交談中,幾位漢服愛好者不約而同地提到“尊重原創”四字。在虞子衿的微信里,還保留著一份長長的清單,詳細地列出了淘寶上出售漢服的商家信息。哪幾家是原創,哪幾家是山寨商品,一目了然。
近年來,漢服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隨之而來的市場,也在千變萬化。在審美變化的背后,回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大家正確認識漢服,也是我們群體努力的目標。”
一場場活動的開展,漢服愛好者們以漢服為起點,一點一滴地讓大眾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禮儀,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漢服成了展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青年們對漢服的熱情,更是體現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