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人過夏天,在室內,風扇空調是基本標配;出門在外,能有多涼快就穿多涼快,短袖短褲配涼鞋的小妹兒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沒有電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過盛夏的呢?
“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于云,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白居易《寄生衣與微之》
現代人過夏天,在室內,風扇空調是基本標配;出門在外,能有多涼快就穿多涼快,短袖短褲配涼鞋的小妹兒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沒有電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又是如何度過盛夏的呢?尤其是看古裝劇,電視里各朝代的古人們基本上都穿著寬袍大袖,里三層外三層的,看著真是熱得慌!
果真如此嗎?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了著名服飾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張志春先生,他告訴我們:古人夏季所穿的衣服面料相當輕薄,六層加身,依然可以看到胸口的痣。不但面料如此清涼,在款式、顏色上也相當講究,可以說得上是既時髦又涼快。
一夠親民
芭蕉等植物纖維均可織成夏布
夏季衣服自然想要穿得涼快和健康,因此,面料的選擇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來說,絲、棉、麻等天然纖維,比較透氣舒適,很適合拿來做夏季衣料,古人那是相當聰明,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先秦時代,平民很多都靠葛布來度夏。而王公貴族則比較奢侈,愛穿紗衣、絲綢。”張志春說。
“葛布”俗稱“夏布”,對現代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堯舜時代可是風靡了中國好長一段時間。《韓非子》中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了“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的穿衣指導,可見夏天穿葛布衣服肯定是非常涼快的。制作葛布的原材料是植物葛的莖纖維。這種纖維制成的布料質地細薄,穿在身上輕薄飄逸。除了可用來做衣服之外,魏晉時,人們還喜歡用它來做頭巾。唐朝大詩人杜甫就曾寫詩描述過葛布的清涼,“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光讀這詩,就有一種微風拂面的清涼感。其實啊,葛布現在也有,但現在最好的夏布,在古代也不過是中等。
“夏服亦無多,蕉紗三五事”,除了葛布之外,許多植物纖維指稱的面料都適合在夏天暑熱的時候穿,比如,以苧麻制成的夏布,芭蕉皮織成的蕉紗,竹皮、木芙蓉皮纖維織成的竹布、慕容紗等等。“竹與芙蓉亦為布,蟬翼霏霏若煙霧”,這些面料也都能達到輕薄透涼的效果。
二夠輕薄
穿六層絲綢,仍可隱現肚臍
古代既有親民舒適的葛布,也有奢華精致的絲綢。
據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我國就開始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的生產開始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隨后的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花色、品種也開始漸漸豐富。
絲綢是紗的一種,廣義上的紗還包括毛、麻等纖維紡成的織物。由于紗薄而疏,重量輕,造型美觀,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而古代王公貴族愛穿的絲綢等紗織品,現在依然是市場上的寵兒。
為何在夏季,古人如此愛穿紗衣?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輕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素紗襌(單)衣,長160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可謂是“薄如蟬翼”,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南京的博物館,還保存有一件宋代的紗衣,重量只有34克。
除了輕以外,紗衣還特別薄透。對此,張志春還舉了兩個例子佐證紗衣之透:據文獻記載,早在古羅馬時代,絲綢就從我國出口到了古羅馬。當時的凱撒大帝穿了六層絲綢去看戲,還是隱約可以看到肚臍,大家的注意力紛紛集中在他身著的絲綢衣服上,引發劇場的轟動。
相對應的,我國文獻中也曾有過“錦衣五重”的記載:“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個穿著紗衣的唐朝官員,透過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黑痣,就驚嘆地說,‘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過兩層衣服還能看見?’官員哈哈大笑,請他靠近再觀察,原來他身上穿了五層之多,可見紗衣有多薄。”
在古代文人筆下,紗衣還有傳情達意之妙用。據記載,元和年間,白居易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司馬。白居易擔心通州過熱,曾寄一套輕紗生衣給元稹,“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于云,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元稹又回寄一匹綠纻絲紋紋布和白輕容紗給白居易,白居易請夫人裁成綠纻絲單衫和白輕容紗單袴。
三夠舒適
背心馬甲上陣,隔汗衣透心涼
我們現在穿的背心、馬甲、透視裝什么的,古人表示早就穿膩了。而且,古人還特別敢穿,夏天經常穿著“開襠褲”,既透風涼爽,又方便如廁。
張志春介紹說,在古代,著裝方面也遵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禮法。平民的衣服就盡量的短,還會將長衣剪短,常見的有貼身的汗衫和背心。古代的背心不叫背心,有別的名稱,據隋唐的史料記載,古人將它們稱作裲襠(liǎng dāng)和袹腹(bó fù)。
所謂“裲襠”其實就是古代的背心、馬甲,前襠胸后襠背,多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寬,即《唐書·車服志》所說“短袖覆膊”。裲襠從誕生就定義為休閑款,男女通穿。袹腹和裲襠有區別。裲襠是腹部兩側不漏光,兩條攀帶掛肩的衣服。而袹腹是一片長部,中間剪個洞兩邊搭下來,在兩側胳膊間各用四根繩帶連著的褂子。
古代還有一種竹子制成的馬甲,俗稱“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間,張志春就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過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背心、馬甲可能還比較多見,不足稱奇,古人還經常穿涼爽的“開襠褲”,這可讓人大跌眼鏡。在固有印象中,開襠褲是小孩的專屬,可是古代卻不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那時的褲子(脛衣)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的,是廣義上的開襠褲。
古代胡人發明了最早的有襠的褲子,因為他們要騎馬作戰,有褲襠非常重要。
夏季穿“開襠褲”,除了在透風涼爽之外,還特別方便上廁所。貴族女子日常的穿著,不像我們現在只有薄薄的一層衣衫,她們的長裙里面還有衫、襖、袍子、褲子,穿起來那是相當繁瑣。正因為如此,宋代女性的褲子形制多用開襠,穿在正式裙子里面,以方便如廁。《紅樓夢》里,劉姥姥到了大觀園,雖然穿著長裙,卻一蹲下來就可以如廁,應該是穿了開襠褲。
如在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男褲、山東鄒縣元代李裕庵出土的女褲,也都是開襠的。
四夠時尚
“森系”清新風涼鞋兒是爆款
舒適美觀的涼鞋,契合熱情似火的驕陽,才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那么,古代人民在夏季穿的又是什么鞋呢?其實,古人已經開始穿涼鞋了,首先是在蘇軾的詞“竹杖芒鞋輕勝馬”中出現的“芒鞋”。
這名字,聽起來是不是超文藝?其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草鞋。編織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麥秸、玉米秸、東北烏拉草等。芒鞋輕便得很,穿在腳上跟沒穿一樣,所以很多出門遠游的文人都愛穿。“除了發揮避暑的作用,穿芒鞋主要是為了勞動的時候更方便。有的芒鞋可以用殘破的布條來做,成本也很低,穿壞了直接扔掉也不心疼。”
另外,還有一種用蘆葦絮制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檔次要高一些,根據傳統習俗,守孝的時候也要穿麻鞋。”麻鞋的風格用現代話來說,是森系清新風,其一般為平民百姓所穿。
《荀子》曰:“粗布之衣,粗糾之履而可以養體”。這里說的“粗糾之履”,就是指麻繩編織的鞋子。唐朝開元以后,這鞋成了女孩子們的心頭好,愛美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礎上,還會將鞋染成彩色。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繪畫作品中有諸多反映,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的宮女們,全都穿著麻鞋。還有一種古人夏季常穿的鞋是木屐。南方多雨天,路上泥濘,木屐耐磨防水又防滑,很受人們歡迎。
五夠講究
喜歡穿白色,玩轉同色搭配
若要問夏季衣服最清涼的顏色是什么,十有八九會有人答白色。白色在商朝時是很祥瑞的顏色,周滅商之后,將白色貶損了,代表著災難,痛苦,一般在殉葬、祭祀的時候穿。到了戰國時期,五行學說盛行,五德終始說陡起,白色取得了季服色的正常位置,儒家的堅持,白服色依然承擔喪葬服的職能。但是在暑熱的時候,穿白色是正常的。白色依然是避暑的常態色彩,人們又在夏天開始穿白服了。
古代的韓國也喜歡穿素白色的衣服,以示清潔、干凈、大方,夏季也更為涼爽。張志春解釋,韓國朝鮮崇尚白色起源于商周政權更替的時候,箕子帶了大批商朝貴族進入朝鮮半島,創立了箕子王朝,也帶去了當時殷商“尚白”的文化。據《海東繹史》記載,高麗“衣皆素白而布縷多粗”。直到現在,朝鮮族服色仍尚白,足見其影響之深。
“尚白”的傳統日本也有,日本傳統文學美以“風花雪月”為上,除了風之外,花、雪、月都是白色的,日本人喜歡穿的衣服也偏愛性冷淡風的色調。而說到款式,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會穿一種較為輕便的 ——浴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人還特別講究鞋子與服飾顏色與款式的搭配,《儀禮·士冠禮》中說,“玄端黑屨”、“素積白屨”。意思就是如果身上衣服是黑色的,就要穿黑色的鞋子;如果穿腰間帶褶的白色絲織衣裳,就得用白色的鞋子進行搭配。這一同色搭配原理,領先現在的“時尚精”好幾千年呢。
古代納涼有何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