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漢服體系構成本體系由漢服款式(單件)和漢服功用組成。
現代漢服體系構成本體系由漢服款式(單件)和漢服功用組成。
1.漢服款式(單件)
即以現代漢服的款式(單件)為基本單位對漢服的整理與分類。目的是理清漢服款式(單件)之間的關系,推動漢服款式(單件)的標準化以及名稱的統一化。
其劃分原則為:
1.一件漢服單件能且只能同時被歸納到一個子類當中。
2. 不同類之間有清晰可辨的區分標準。
3. 提倡統一漢服單件名稱。
2.漢服功用
即以功用為劃分標準對現代漢服的整理與劃分。目的是促進漢服功用的整理與發掘,規范漢服在各個場合的使用等。
漢服款式漢服單件可共分為七個大類:內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飾,首服,足衣。*號標注的內容有爭議
一.內衣指貼身穿的衣服,包括抹胸,飽腹等。在現代社會,漢服內衣因其文化價值較小,并不作為體系的重點。特例:某些特殊的款式(如對襟襦裙),需要抹胸做為必要組成部分。
二.中衣又稱里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如同西裝中的襯衫。一般不可以外穿,可作為居家服和睡衣。著禮服時必穿中衣,常服也只有配合中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
果。中衣一般為白色,也可以選用其他顏色。穿著時,領緣應比外衣稍高。中衣包括包括中衣、中褲、中裙和中單。
三.外衣穿在中衣之外的漢服。外衣是漢服特點和漢服文化意義的最主要承載體,是漢服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外衣按照穿著部位和長度分為長裝、上裝和下裝。
(一) 長裝長裝按照剪裁方式可分為 和現代的背心。
4. 半臂又稱半袖,從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交領或對襟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說文解字》:衣而無里,謂之襌。是單衣的意思。
5. 斗篷一種無袖、在頸部系帶的罩衫。多披在肩上用以防風御寒。
6. 襌[dān]衣,即單衣,一種交領、無里子的罩衫。材料多為紗,質地輕薄。 關于襌衣的穿著作用,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是穿在外面的罩衫,一是認為襌衣就是中單,按記載看兩者都有。現代漢服體系中將襌衣定義為罩衫。
7. 大衫大衫是一種對襟大袖披衫,兩側開衩,系帶或鈕結。袖子格外寬大,通常只做禮服。作為大禮服時無系帶,束革帶,與鳳冠霞帔搭配。
五.配飾。
指漢服中易更換、易變動位置的飾物。除腰帶屬于漢服的必要組成部分外,其他配飾視場合和情況穿戴。配飾種類繁多,根據用途不同可分為腰帶、披帛、首飾等。
1.腰帶根據材質的不同,可大致分為織物類和皮革類兩類。
2.披帛長條形狀的巾子,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背間,一般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上面有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就的圖案。
3.首飾佩戴在人身上的裝飾品,包括頭部、腰部、手部等。
4.其他配飾種類繁多,廣義上漢劍、唐刀也可以看做漢服配飾的一部分。
六.首服也稱“頭衣”,指頭上的冠戴服飾。首服是漢服文化含義的重要體現,每種樣式幾乎都帶有一定相應的文化故事。很多巾帽由名人發明并作為某種文化思想的代表并流傳下來,如蘇東坡發明的東坡巾,孟浩然發明的浩然巾,朱子提倡的幅巾,周不同可分為冠冕類和巾帽類。
一.冠冕類包括冠和冕。冠冕類一般適用正式莊重的場合,搭配相應的禮服。如皮弁、玄冠等。
二.巾帽類包括巾幘和帽子,如莊子巾等。
七.足衣即穿著于足上的裝束。本有內外之分。足之內衣為襪,足之外衣指鞋等。因為風俗習慣的改變,除大禮服外,可不穿著漢服足衣。
1. 鞋屨、履等的統稱。因為裙裾的長可及地,故傳統鞋履多采用高頭樣式,如翹頭履。
2. 靴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鞋。
3. 其他。
襪漢服的襪子為白布短襪,襪口用兩條布帶系攏以固定和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