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風吹來,當你穿起呢大衣、大羽絨時,是否想過古代人是如何收納大件、外穿的衣服?其實,古代中國人也發明了“衣架”,只不過這種衣架與現代意義的“衣架”并不同,并不是用來吊掛單件衣物的工具,而是一件修飾完整、雕花精致的家具。其設計淵源還與中國...
寒風吹來,當你穿起呢大衣、大羽絨時,是否想過古代人是如何收納大件、外穿的衣服?其實,古代中國人也發明了“衣架”,只不過這種衣架與現代意義的“衣架”并不同,并不是用來吊掛單件衣物的工具,而是一件修飾完整、雕花精致的家具。其設計淵源還與中國傳統的“禮制”息息相關。
應禮制而生
中國人的設計史源遠流長,很多工藝設計最早發現于中國。衣架便是其中一種,衣架是比桌椅床榻還早出現的家具品類。
由于中國自古崇尚禮制,特別是崇尚禮樂的周超,貴族階層對衣冠十分重要。最早的衣架就是作為懸掛衣服之用,與現代意義的“衣架”大不相同。王世襄所著的《明清家具研究》一書中講道,衣架是用來搭衣服的,不是用來掛衣服的。傳統衣物收納所用的衣柜、意象都是采用折疊的方式儲放衣物,這樣容易有褶皺,影響美觀,并且不夠隨意。而懸掛不像折疊的衣服那樣容易起皺,且容易拿取,可以隨時保持外觀上的整潔美觀。
自此以后,衣架的發展一直與“禮制”密切相關,主要用于吊掛男用官服。據大清會典圖載,衣冠有嚴格而繁縟的規定,故明清官場等級森嚴,個個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衣冠代表其官階權限,無敢小覷,古時還有為名將義士設衣冠冢的習俗。
朝代不同 名稱不同
衣架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種家具,周朝開始實行禮制,貴族階層對衣冠十分重視,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較早就出現了用來懸掛衣服的架子。各個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
衣架起源于東周至春秋,有直柱式和橫架式兩種。直柱式,是用豎立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楎”;釘在墻上的木橛用以掛衣,亦稱“楎”。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曰“椸”?!稜栄裴屍鳌罚?ldquo;竿謂之椸。”疏曰:“凡以竿為衣架者,名曰‘椸’。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唐代。
明清時期,衣架又稱“龍門架”或“朝服架”,主要掛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條仰首的雙龍,傲氣的橫臥在那里,象征著官運亨通,其余的如“福”、“祿”、“壽”及各種裝飾性花飾,則進一步強調他們的價值觀念。而“朝服架”的稱法,也為衣架這種家具類別增添了些許體制特色。
各時期衣架的特點
古人衣架,多采用橫桿形式,兩側有立柱,上下承木墩底座,兩座之間有橫板或橫棖,立柱頂端安橫梁,兩端長出立柱,盡端雕出龍鳳紋或靈芝或云頭之類。橫桿之下安中牌子,上有透雕裝飾,主要起牢固作用。衣服脫下后就搭在橫桿之上。
宋代:在宋代,衣架的使用較前代更為普遍,并且有形象的資料,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撐一根橫桿,橫桿兩頭長出立柱,兩頭微向上翹,并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穩定立柱,在上橫桿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一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
明代:明代衣架整體造型仍保持著傳統模式,但用材、制作、裝飾尤精。衣架下端以兩塊墩子木作足,里外兩面浮雕回紋,燉上直立柱,前后兩個鏤雕卷草花站牙抵夾。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楔與立柱和座墩連接,兩墩安裝用小塊木料攢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寬度,故可以擺放鞋履等物。各個橫財與立柱結合部的下側,都有透雕拐子回紋花牙承托。衣架從選材、設計、雕刻制作,在明代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清代實行“易服”政策,推行穿滿人服裝,滿人體魄彪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裝體積大,分量重。有錢、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繡鳳的綾羅綢緞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華、端莊、巨大,是這一個時期的特征,也是區別其他時代的不同之處。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設有橫桿,二端出挑,雕有紋飾,衣袍搭在橫桿上,謂龍門架。
明清衣架造型典雅,裝飾精美,雕刻細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員頭戴烏紗紅纓帽,身著前后綴有補子的盤領馬蹄袖長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設有橫桿,二端出挑,雕有紋飾回紋,墩上直立柱,前后兩個鏤雕卷草花站牙抵夾。站牙上部和下部分別用楔與立柱和座墩連接,兩端安裝用小塊木料攢接的柃格,由于柃格具有一定的寬度,故可以擺放鞋履等物。各個橫財與立柱結合部的下側,都有透雕拐子回紋花牙承托。
衣架在古代的臥室中常常可見。例如在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臥室大床的側面,就立著衣架雙層衣架,上面用以搭著鋪蓋和衣物,可見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妙用這種靈活方便的家具。在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繪畫、插圖中看到,衣柜立于大床、床榻旁側或后面,用于懸掛隨手放置的衣物,這些都是十分常見的生活場景。
總而言之,古人衣架的功能就相當于現代家居常見的衣帽架,它集功能性與裝飾性于一體,是古代以及現代家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