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衣冠 | 這才是明朝人穿的衣服!
又和大家見面了,在下大明小生,周二剛從 、玄端
在布料上,漢服傳統印染分為礦物染和草木染
在結構上,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祛、袖、衿、衽、帶、系
想必大家對漢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了吧,前方高能預警,小生表演的時間到了。
大明衣冠
聽小生的爺爺講,當年蒙古人把咱們漢服給糟踐壞了,待到咱太祖皇帝收復漢家河山,建立大明朝。十分重視恢復漢家衣冠禮儀制度,不但繼承傳統漢服的特點,同時取其他民族的服飾精髓~這才形成我們獨具特色的“大明衣冠制度”。
遙想在大明的日子,其實衣服不是隨隨便便穿的,太祖皇帝說了,什么人穿什么樣的衣服,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平穩運行。今天小生告訴大家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漢服怎么穿~
1.內使冠服之曳撒
說到咱大明朝,便逃不離“太監”兩字,沒辦法,咱大明朝出名的大太監實在有點多,好的壞的都有名:如鄭和、馮保、劉瑾、魏忠賢等,都是名留青史的大人物。所以就先從內使的冠服說起。
這是宮廷畫師畫的憲宗帝玩樂圖,你看他們都穿著一種像裙子一樣的服裝,這是從前元的一種服飾改良過來的,叫做曳撒(yìsǎn)。
曳撒的樣式為前身上下分裁,下身部分兩邊打褶子,中間則是馬面樣式,在兩旁有耳(即擺),后身上下通裁,如直身之樣式。
小生穿給你們看一下,現在穿越來了現代,也就沒人來管小生穿的啥了,當年小生在大明文化圈可是號稱“行走的衣架”。
小生頭上戴的呢,是內使官帽,圓頂,后有山,上作雙拱形。腰系絳環帶,懸牙牌,綴牌穗,著一副皂皮靴,頗有叱咤東廠西廠之威風呢。
牙牌用象牙制造,尖部刻云紋,牌上一邊刻號數,一邊刻所屬某監衙門及職銜。給大家欣賞一下大太監馬順的牙牌。
2.舉人巾服之青袍
大家都知道,秀才考中了之后才能升級為舉人,生為秀才的小生以念念不已的私心,便穿上一穿舉人的服裝,了一下當未中舉的遺憾。
青袍自然為青色,秉承漢服的傳統特點,圓領,右衽,大袖,衣身上多用云紋或素,兩側開衩,接有雙擺。說起這青袍,還有兩個小故事。
青袍的故事
《七修類稿》卷八上記載:“洪熙中,上問著藍衣者何人?左右以監生對,上曰:教著青衣好看,乃易青圓領也。”
因為皇上覺得青色好看,便教舉人們都改穿了青袍了。
大帽和儒巾都是舉人、監生的正式首服。《三才圖會》中說:“國初高皇幸學,見諸生班烈日中,因賜遮蔭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貢者則用之。”皇上愛護咱們讀書人,就叫我們帶了個大帽,免得風吹日曬,感激涕零啊。
唐伯虎曾中鄉試第一名(解元),就是頭戴大帽身穿圓領袍。各位看我穿上這衣服有無唐伯虎之風采呢~
3.士庶巾服之直裰
接下來便是小生在大明常穿的一種服裝了,要知道,咱也是大明文人階層的一員,雖然還沒當上官,但是服飾上可是要保持一致。這件衣服叫做直?(duō),據說是宋朝開始有的一種家居常服,多為僧侶穿著。但到了大明,一看這衣服不錯,便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間,小生穿給大家看一下。
直裰的領型為交領,寬袖或窄袖,衣身兩側開衩,無擺。頭上戴的被稱為“老人巾”,顧名思義,其多為耆老所戴,然儒士等亦有戴著,因為它飽含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啊。
《識小錄》中說:“耆老頭巾如儒冠,而冠頂正方,向后如‘民’字樣。”
關于明朝漢服的介紹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小生知道,在中國國力日漸增強的今天,出現了漢服復興運動,更多的年輕人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漢服產生興趣。他們身體力行的去傳播和弘揚漢服文化,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小生對此敬佩不已,作為在傳統文化浸泡中長大的書生,推廣漢服文化更是當仁不讓。其實小生還知道,你們一定對我大明的皇帝服裝和大明的女生服裝非常之好奇,那下期小生就給大家講講皇帝以及女生的漢服服飾。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