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內衣
主腰
即背心,相當于清代的肚兜,起到保護腹部與胸口防止受涼的作用,各朝代形制略有不同。
绔
音同“褲”,绔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糸”與“夸”聯合起來表示“以絲帛纏裹雙腿,以便跨馬騎背”。也就是雙腿各跨一布,但中間不縫口,也就是——開襠褲。
裈
音同“坤”,相對于袴而言,為合襠褲,東周時期進入中原,但多為底層勞動人民穿著。
中衣
中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 又稱里衣、中襌、中單、襌衣,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穿禮服、圓領衫時里面一定要加中衣。
中衣的面料一般是純棉、棉麻、雪紡、單色緞。同時,中衣在色彩上的搭配也有講究的,基本為白色,酷一點可選用黑色。女孩子搭配襦裙可選擇有色面料(如翠綠色、嫩黃色、桃紅色、紫灰色等等);禮服則用可選用大紅色。
曲裾
全稱曲裾袍,流行于漢代,原稱繞襟袍。右片衣襟接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后,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以腰帶系住三角衽片的末梢來固定,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
直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
襦裙
襦裙由上襦(襦為短上衣)與下裙(裳)組成,是古代漢民族的日常衣著之一。上襦下裳的服制據傳于黃帝時期便已出現,而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
襦裙可以單襦穿著,也可內輔以訶子、抹胸等;
外衣可以選擇半臂、褙子、比甲等,裙外可加幃裳;
還可以加披帛、宮絳裝飾等;
襦裙是漢服中的常服,適合平日穿著,在古代流行于宮廷和民間,還有唐朝美美的齊胸襦裙:
襖裙
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早期的襖裙上襖是用腰帶固定,至宋元時在腋下系帶。
褙子始于唐朝,盛行于宋、元,在明代也被稱為披風,對襟,兩側從掖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著。其寓意人行走之時背應挺直,以扶正人的脊背和身體。
褙子原為身份較低的婦女穿著,但因其穿著行走方便,所以發展到宋代以后,上至后妃命婦,下至平民女子,皆喜穿著。宋以后更逐漸演變成為常禮服的一種,是宋代婦女的典型服裝。
斗篷
無袖、頸部系帶,披在肩上用來防風御寒,盛行于明清時期。
嬛嬛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