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大袖長擺,褒衣博帶,講究天人合一。她以平淡自然、柔美流暢、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氣質,展現柔靜安逸、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體現中國人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人生境界;她又以精裁細繡展現鮮活的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審美情趣。
漢服
漢服,中國的衣裳,傳承四千多年,是當之無愧的國粹。
漢服,大袖長擺,褒衣博帶,講究天人合一。她以平淡自然、柔美流暢、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氣質,展現柔靜安逸、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體現中國人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人生境界;她又以精裁細繡展現鮮活的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審美情趣。
漢服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
漢服社以漢服和傳統禮儀為表,以中華文化為里,對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經典儀式不斷挖掘,推陳出新,開展“學生誦經”、“學生學禮儀”、“傳統婚禮”等各種能融合傳統文化的活動。不遺余力、一心一意地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致力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一)古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華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見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經過秦漢的豐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氣象,當然其中也間雜了許多域外風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斷絕,只剩一絲遺跡。這些沿革變遷,從規格齊整的禮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袆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 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輿服志》都有詳細說明。
1.祭服:
祭服是祭祀時所穿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的服飾。古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教觀念淡薄的華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對象無非就是“天、地、人”三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還有先王、先祖等“人鬼”。
視祭禮之輕重,祭服分別有數種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為帝王的專屬。
冕服早在夏商兩代已有,周在其基礎上發展出較為完備的章服制度,并成為后世的典范和源頭。周代特設“司服”一職,專門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據不同的祭祀對象,選擇不同的衣冠服飾。按周禮祭服共有六種,合稱“六冕”
《周禮》原名《周官》,后漢鄭玄作注,稱為《周禮》。遂致此后與《儀禮》、《禮記》并稱為“三禮”而傳世。其中《周禮》所載的六冕之制,是經史所始載歷代冕服規制所承傳之完整的載文。作為最隆重的禮服,其中涵有“禮治”與“德化”的思想體系。對后世歷代冕服制度的影響至為深遠,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實用的秦曾廢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稱為袀玄(《后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詔禮宮博采《周禮》、《禮記》,對周代祭服整理出個頭緒,重新頒布了冕服制度。
魏晉六朝各代帝王開國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體上仍承襲東漢制度,直到北周時,才花樣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將皇帝冕服,從6種增加到10種。
華夏衣冠服制也總在社會變動的沖擊中不斷波動,而周制冠服制度總是后世效法的經典藍本,對于禮服尤其如此。隋代結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的局面,同時也恢復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漢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襲隋舊,只稍作了一些改變。
宋代是崇尚禮制的時代,三番五次頒訂服制,并進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輿服志》或《禮儀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為繁縟。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剛剛建都立國,學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請皇帝制定祭服。無奈開國君主朱元璋認為古制太繁,只允許在祭天地、宗廟等特大典禮中,根據漢唐制度采用袞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袞冕,也只有皇帝、太子、親王、郡王及世子可備,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專屬。
清代從明朝手中奪得天下,為了強化異族統治,武力迫使漢族服滿服,傳統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紋被保留下來,運用到皇帝的服裝之中,其余多蕩然無存。
縱觀歷代冕服發展,冕服由冕和禮服組成,根據典禮的不同場合,總有六冕。六冕的內容如下:
六冕: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單、大裘、玄(黑里揚紅)衣、纁裳(黃中并赤),玄與纁象征天與地的色彩。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②兗冕(王之吉服):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花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③薜冕(王祭先公與饗射):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花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冕、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冕、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韨、佩綬、赤舄(Xì)等相配。
十二紋章介紹
“十二紋章”就是以十二種固定的文飾,或畫、或織、或繡在天子及諸侯的官服上。一種文飾稱為一章,并以飾章的多寡來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個含義。十二紋章來源于古代華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是中華皇權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 山——取其穩重; 龍——取其應變; 華蟲(一種雉鳥)——取其文麗; 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后來在其中繪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潔凈;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養; 黼(斧形)——取其決斷; 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
六服: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著則為“內司服”《周禮 天官 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其中前三種用于祭祀,后三種用于朝會。袆衣、揄狄,闕狄,都以翟鳥為紋飾,所謂“三翟”(漢鄭玄注:“狄當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為黑色紗榖,為了襯托出衣上的紋彩,特地在衣內綴一層白色夾里,即《周禮》所謂的“素沙”。與這些服裝相配用的還有大帶、蔽膝及襪舄等等。
參考《通典》對六服的注釋:
①袆衣:玄色。刻繒彩繪翚文(彩絹刻成雉雞之形,加以彩繪的紋飾)從王祭先王服袆衣,王著二章紋的希冕。 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禮服。
②揄翟:青色。刻繒并彩畫搖的文飾。后從王祭先公服揄翟,王著七章紋的薜冕。 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級別的禮服。
③闕翟:赤色。只在繒上刻出文飾,而不彩畫。后從先王祭群小祀則服闕翟,王著衣無章紋、裳僅一紋的玄冕。
④鞠衣:王后親蠶禮的禮服。“黃桑服也,色如曲塵,象桑葉始生。月令:‘三月,薦鞠衣于先帝’,告桑事。” 所以,自然是桑黃色了。
⑤襢衣(展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其色白。
⑥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不過也作“士妻的命服”講。《禮·玉藻》:“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諸侯之臣皆分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稅。”
周制六服是后妃禮服的模式藍本,后世在此基礎上或有變易。唐武德令中,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袆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
宋代命婦隨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級,各內外命婦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鈿釵禮衣和常服。皇后受冊、朝謁景靈宮、朝會及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冊,朝會服褕翟。皇后親蠶服鞠衣。命婦朝謁皇帝及垂輦服朱衣。宴見賓客服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