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作昬,由於古人娶妻,婚禮的親迎是在黃昏時進行,這時太陽將要下山,月亮就要出來,含有「陽往陰來」的意思,因而得名,后來才加上「女」字偏旁寫作「婚禮」。
中式傳統婚禮含中國哲學 紅色是對日神的崇拜
剛剛過去的西式情人節適逢新春佳節,顯得格外喜慶。不過,也許國人從此不必感慨本土節日比不上洋節了,因為在對待情感的態度上,中國人已經越來越喜愛傳統的方式。近兩年,傳統婚禮儀式越辦越多,甚至形成產業就是例證。
前不久,北京的北海公園內,出現了一隊吹吹打打的迎親隊伍,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這是由北京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親自策劃并主持的老北京傳統婚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婚禮首次穿越皇家園林舉行。這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花轎接親幾乎同時出現在中國大江南北。到底是什么魅力使傳統婚俗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又重放異彩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親自體驗了一把中式傳統婚禮,以揭示其中的魅力。
我國傳統的婚禮儀式,總以大紅色烘托著喜慶、熱烈的氣氛。吉祥和祝福、孝敬成為婚禮上的主旨。俗話說“禮樂和鳴”,幾乎婚禮中的每一項禮儀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意義的象征。這源于古代對日神的崇拜。在傳統婚禮上張貼大紅喜字,給新娘遮臉的是紅蓋頭,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紅花等等。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婚儀體現天地人和諧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認為,傳統婚姻的很多儀式中都體現了中國人向往“天地人和諧”的哲學,以及人們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婚姻不僅僅關系到結婚的雙方當事人,而是兩個家族和全社會的事。需要通過一系列儀式反映婚姻莊重,引起當事人和親屬朋友對婚姻本身的重視。其背后蘊含著對天地人融合的觀念。
請親友來證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莊重,不是隨意的,這和重視人與人的和諧結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產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親關系。儀式可以體現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
儀式結束時,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錢糧和裱文都要放到錢糧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隨著火焰、紙灰升騰,此時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表示已經得到了“天”的認可。
國人敬天,這和農業社會生產水平有關。當時必須以家族為紐帶,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則。因此只有天地人合一、關系和諧,人才能夠豐衣足食。
再比如,傳統婚禮中有很多裝飾性的器物,以及語言禁忌、參與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鰥寡孤獨者擔任。這并不像庸俗化解釋中說的那樣是擔心“不吉利”影響新人,而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中,鰥寡孤獨恰恰表現了一種不和諧,不圓滿,和儀式中向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這樣的禁忌。
傳統婚禮中多用的樂器也反映了“和諧”的思想,以及對“天”的重視。鑼鼓、嗩吶、笙都是以響聲明亮為主的,婚禮上的音樂也不是文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要表達人的聲音,聲音大才能讓“天”知道,同時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參與者在四面大鼓,兩面開道鑼的巨大聲響中能夠感受到靈魂的凈化作用。人在天地間生活,要與天地和諧,也要與人和諧。中國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心理的反映。
禮俗的文化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教授何星亮在《文化與文明》中寫到:每一種文化都可分為外顯的文化和內隱的文化兩部分。外顯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或科技文化)、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社會文化或制度文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文化,主要是為了與他人和諧共處以維持集體生活而創造的,精神文化是表現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文化,它是人類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認知上的種種困難與挫折、憂慮與不安而創造的。而內隱的文化是隱藏在外顯文化背后的結構或模式。象征符號是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傳達意義或信息的重要形式,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重要手段,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個民族都擁有大量的象征符號,而這些象征符號通常只有本族群的人才能理解。例如,漢族傳統婚禮上,新娘一般都吃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這四種食物象征“早生貴子”,而這種象征意義只有漢族和了解漢文化的人才能理解其意義。
中國的婚禮習俗
一、交杯酒與結發夫妻
“合巹”這個詞對于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于周代,后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宋代以后,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并花冠子干床下,盞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則眾喜賀,然后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征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用彩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民國:《解縣志》)
飲過之后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后,“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后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后,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于結婚之低俗作品請刪除行之”。(民國:《浮山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青年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一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一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于新婚夫妻今后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當人們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禮中,不管平常人們的生活多么艱辛,但通過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歡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后,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過,此禮只限于新人首次結婚,再婚者不用。人們常說的結發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與續弦等都不能得到結發的尊稱。
古代婚俗中,結發含有非常莊重的意義,后來這一習俗逐漸消失,但結發這一名詞卻保留下來了。結發夫妻受到人們的尊重,結發向征著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如同交杯酒一樣,在農村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在男人們可以娶妾、養姨太太的時代,結發夫妻就顯得尤為突出。以至于不論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進士,還是突發橫財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貴、尋花問柳、續納小妾之時,一般都要對結發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國人的心理和情感上,從古至今,漫漫幾千年,尤重結發夫妻。
因為結發意味著“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親,人們一生中深交的異性寥若星辰的情況下,結發,意味著第一次接受了異性的新鮮,第一次發出會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嘗了愛的幸福,第一次組建了屬于自己的家庭。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第一次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的。
此外。結發還具有莊嚴、神圣、天意、緣份等等得到社會認可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婚姻的雙方產生了義務和責任感。
二、鬧洞房的秘密
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
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戲新娘”。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各地有同有異。總括起來可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謎語、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不見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間有稱“說令子”,妙趣橫生,迫使新娘無法對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樂。“是夕,好事者多以談諧語編為詞調,強使新婦歌之,名曰‘鬧房’。近則變本加厲,慶賀之忱出以戲謔,抑失禮之甚矣。”(民國:《翼城縣志》)武鬧是使用較為粗野的方式,不僅口出穢言,還對新娘動手動腳,頗有惡作劇的性質。
鬧洞房時,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們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方式,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俗話說“三日沒大小”,除了爹媽都能鬧。這期間,人們之間隨隨便便的關系是禮俗所允許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頗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因此,無論如何戲鬧,如何難以接受,新娘是萬萬不能反目生氣的。如若氣走了鬧洞房的人,將被視為是新娘的任性,人緣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