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這段詩意盎然的場景,前天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上演。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中這段詩意盎然的場景,前天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上演。一群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自發成立民間社團,以交流、學習、展示傳統文化為目標,定期組織經典誦讀會、漢服展示、琴棋書畫學習課等活動,在一次次雅集中邂逅文化的美好。
奧森公園的玉蘭、連翹、櫻花已紛紛開放,一處相對安靜的小樹林里,十幾位傳統文化愛好者身著各種制式的漢服,開始了一場特別的“春日雅集”。前陣子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大熱的飛花令為雅集開場,參與者被分成兩組,分別比拼帶有“春”“花”“秋”“月”的詩句,看哪組背得最多。“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學生侯月,憑借強大的詩詞積累,贏得大家陣陣叫好。熱鬧的場面立刻吸引來不少游人,他們有的拿出手機來與身著漢服的愛好者合影,有的干脆加入到游戲中來。
組織這場雅集的,是一個名為“東籬書院”的民間社團。發起人遲愛平介紹,書院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傳統文化愛好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在一起交流學習,“我們沒有會員制度,有啥活動都是大家一起組織,想參加就參加,不強求。”
2009年,遲愛平還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小學放學早,因為不想虛度大半個下午的時光,她決定拾起小時候學過的書法,重新開始練習。“一開始想找一位老師教,后來想,要不多找幾個人一塊兒練,就發了條微博召集大家練書法。”沒想到,在微博下回復的人還挺多。一位熱心網友請來書法老師,大家約定每周五傍晚在新街口的一家茶館見面,大方桌上鋪上氈子,直接開寫。“當時大家比較羞澀,也不怎么交流,互相還稱呼網名,對彼此的信息都不了解,就在那兒默默地寫字,但那種安靜的氣氛好像有種魔力,能讓內心瞬間平和下來。”
練了大半年字,遲愛平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一次去爬香山的路上,當她看到滿山蔥蘢時,陶淵明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突然跳進心里,“東籬書院”這個念頭也由此萌發。“我就想有這么個地方,大家一邊品茶聞香,一邊讀讀《論語》、背背唐詩。”她在西四租了個房間,開始在豆瓣、微博上發起各類活動,有《道德經》誦讀,有端午包粽子,還有漢服展示、制香體驗,沒想到,每次都有不少人報名。七八年下來,在北京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圈子里,東籬書院已小有名氣,不少人期期不落地參加活動,已成為書院最忠實的粉絲。
“我一開始是對漢服感興趣,偶然來東籬聽過一次古琴課后,便一發不可收。”90年出生的周詩雅是一名社工,也是傳統文化的擁躉。每周,她都穿著漢服坐地鐵去書院參加活動,“當我穿著漢服彈琴時,整顆心都是靜的。古人講‘德在人先’‘君子風范’,當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許多不良行為也在慢慢遠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