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人形容服裝是歷史的鏡子,此話非常恰當。不同時代的不同穿戴,都反映著那個時代鮮活的生活。一種服裝名稱的后面,固然有一定含義,而更深層的意義恐怕并不是穿著本身,而是服飾文化所帶來的巨大力量。我們不妨一起去了解這漸進、傳承的中國傳統服飾。
曾有人形容服裝是歷史的鏡子,此話非常恰當。不同時代的不同穿戴,都反映著那個時代鮮活的生活。一種服裝名稱的后面,固然有一定含義,而更深層的意義恐怕并不是穿著本身,而是服飾文化所帶來的巨大力量。我們不妨一起去了解這漸進、傳承的中國傳統服飾。
衣裳之初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從《易·系辭下》中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古人天人合一、陰陽交濟的思想:乾為天,為陽,為玄;坤為地,為陰,為黃。象征乾坤的衣裳經人服用后天下即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史記》中也有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早在五千年前,華夏先民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后來又發明了飼蠶和絲防,使人們告別了樹葉蔓草為衣的初級裝束,開始進入日臻完備的衣冠時代。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禮記·春官》中有:“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記載了不同儀式應該穿不同服飾,并根據儀典的性質、季節等決定紋飾、色彩、質料的選用。 的、著短衫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明代廢棄了元代的服飾制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恢復了漢族禮儀,并對服飾進行了一系列調整,確立了明代服飾基本風貌。“先王衣冠禮義之教混為夷狄,上下之間,波頹風靡”,對官員百姓服飾的態度從“士庶咸辮發椎髻,深襜胡帽,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到“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發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這種服式的制定,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可謂“斟酌損益,皆斷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飾制度作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整,以后數百年內冠服制度未曾有變,并且明代服裝形制在此后的戲曲劇裝、民間婚俗中得以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