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認為漢服是漢代流傳下來的服飾,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漢服最早記載于《漢書》,這里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禮儀》《禮記》。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于周朝,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后來各個朝代都把漢服延...
很多人都認為漢服是漢代流傳下來的服飾,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漢服最早記載于《漢書》,這里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禮儀》《禮記》。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于周朝,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后來各個朝代都把漢服延續了下來,漢人對衣冠的忍痛也成為了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棄漢衣冠而自殺到了宋元明時期,異族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衣冠,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后,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金國熙宗甚至“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滿清以此為鑒,實行“ 、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漢族女子的服裝,初承秦漢舊制,后有所變化。衣衫多為對襟,下著長裙、腰束帛帶。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并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于宋朝長年處于內憂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幞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幞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幞頭,公差、仆役等戴無腳幞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清入關之后,正式頒布剃發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剃發令的正式頒布意味著清撕下了不強迫剃發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發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發的斗爭。死亡人數無法統計。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發,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于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于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于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 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證服制、推廣漢服,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并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并稱之為漢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