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禮記·昏義》,規定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此后歷代大體沿襲這一禮制。唐代也是如此。
周《禮記·昏義》,規定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此后歷代大體沿襲這一禮制。唐代也是如此。
唐納征納之物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阿膠、干漆象征長久永固;合歡、嘉禾象征共同分享幸福;九子蒲、朱葦象征心胸可屈可伸;等等。
唐制婚禮儀程
? 在親迎這一天,新郎親領鼓樂隊、儀仗隊及彩車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則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張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戶上以驅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車前在自己閨房里打扮一番,這時有催妝和催妝詩,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賓客代勞。當時有催妝詩:“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昔年將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許壯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有的在催妝詩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車文。新娘出閨房后須跨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順利到達男家。迎親隊伍走到半路上要舉行障車,送親的人和迎親的人在一起飲酒取樂,攔車要財。
?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從小門出去,再從大門回來,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跡。新娘進門后,先拜豬枳和爐灶,再拜天神地詆、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婦不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長,而且還要拜觀禮的賓客,稱為“拜客”。新娘三日廟見之后,才開始“執婦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廚房,操烹飪之事以孝敬父母。
? 在拜堂結束以后,就有鬧洞房,唐代稱之為“戲婦”,然后新婚夫妻進入新房(新郎是倒著走進新房的)共飲合歡酒,后世稱“交杯酒”,含有雙方敬愛,同體為一的意思,當時稱為“合巹”。
? 合巹結束,新郎新娘又對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時一大群婦女開始撒金錢,稱為“撒帳”。所撒錢一般為六銖錢,上面刻有“長命富貴”字樣,每十文縛條彩條,至此,婚禮宣告結束。
? 婚禮禮儀中,入洞房之后,還有若干注意事項。
? 其一,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婦女結婚常用紈扇和折扇兩種,故洞房定情,古語美稱為“卻扇”。 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一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
城上風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
巳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只須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發”,象征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后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
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唐制婚禮禮服——雍容大氣
士假絳公服親迎,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釵青質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則從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 ,飾以以金銀琉璃等釵飾。大膽的色配沖撞,不愧是絢麗的大唐氣象,同時也造就了“紅男綠女”這個成語。
? 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隱喻女子“德貴專一”,而“青質連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制的禮服也開始盛行起來,開放絢麗的大唐氣象大大發展了襦裙這種美麗的服制。釵鈿禮衣就是一種襦裙式的禮服。層層疊疊的規整裝束使它彌補了襦裙活潑有余嚴肅不足的特點,在同深衣禮服一樣端莊的同時還具備了更加綺麗的風姿。釵鈿禮衣故此成為流行于唐時的一種極有風韻的隆重禮服。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頒布的 “武德令”規定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袆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士庶女婚也可著釵鈿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