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0日,湘潭古蓮漢韻社30多名身著漢服、頭挽發髻的學生,來到菊花塘公園中央坡地上,以投針驗巧、穿針乞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方式,真實地還原了古代的“七夕慶典”。
投針驗巧、穿針乞巧、拜織女、拜魁星,傳統七夕活動一一上演
借七夕乞巧之機,漢服學子們還親手折制河燈為國、為天津祈福
8月20日,湘潭古蓮漢韻社30多名身著漢服、頭挽發髻的學生,來到菊花塘公園中央坡地上,以投針驗巧、穿針乞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方式,真實地還原了古代的“七夕慶典”。活動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傳統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白天穿針乞巧、投針驗巧
下午2點30分,“投針驗巧”活動開始。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盛行于明清兩代七夕節。《直隸志書》中有記載:“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
現場,組織者向婉云端出一個大青花瓷碗,里面盛放著池塘水,身穿漢服的女孩們先后趴在草地上,把針往水里放,有的姑娘放下去的針浮在水面上,有的則沉到水底,大家邊投邊觀看針入水后影子的形狀,形狀最巧妙者為“得巧”。
向婉云告訴我們,投針是有技巧的,需要輕輕地平放下去,“針在水中的倒影越彎曲多變,就表示投針越成功,說明這個姑娘手越巧。”
下午兩點50分,穿針乞巧活動也正式開始。據了解,該活動始于漢代,是姑娘間女工技巧的一種比試,也叫斗巧。
活動現場,組織者準備了兩節蓮藕,上面一共插放9根針,每人發一根綠絲線,以兩人一組的方式比賽,看誰最先把線穿過9根針。
16歲的姑娘“半夏”因熱愛漢服,特意參加了這次乞巧活動。小時候繡過十字繡的她,拿起針來有板有眼,找針孔、對光、擰線頭、穿針,動作流暢,不到幾分鐘就用絲線把9根針連在一起,先得巧。
晚上拜織女和魁星
晚上7點30分,組織者在菊花塘公園中間擺上香案、祭品,七夕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拜織女開始了。
據了解,古時拜織女的一般為少女和少婦。
在活動現場,30多名身穿漢服的學生面朝織女星位置站定,開始齊念“拜天河織女祭文”:“銀漢迢迢,明月皎皎;星河天仙,纖云弄巧;鵲駕星橋,佳期即到;今我眾女,誠虔相討……”祭文主要是說姑娘們向織女祈禱,希望自己越長越漂亮,能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祈禱早生貴子。
晚上7點50分,祭拜完織女后,參與者們還祭拜了魁星。
原來,七月初七既是七夕,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中國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主宰文運,是讀書人的守護星。古人在這天拜賀,多為祈求文運亨通。因此,古時士子中狀元時,也被稱為“一舉奪魁”。
“……魁星點斗,獨占鰲頭;魁星鎮臺,功名祿來;今我兒郎,胸懷大志;愿習文韜,為國孝報……”大家一起誦讀“拜賀天神魁星誕辰文”,來祈求自己學業有成、前途光明。
最近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也牽動著這些漢服學子們的心。當天,他們也借七夕乞巧之日,親手折制河燈,在河燈上寫下“愿中華少災禍、愿漢運昌隆”、“天津加油”等字樣,把河燈放入水中,為中國、為天津祈福。
“原來傳統的七夕是這樣子過的,還是頭一回見。”前來游園的市民得知是七夕乞巧活動后,紛紛駐足觀看,甚至讓自己的孩子加入到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