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68年-1644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國經濟與社
(1368年 - 1644年)
歷經蒙古帝國元朝的野蠻統治,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國經濟與社會陷入徹底崩潰和混亂。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明朝復國以后, 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很快丟棄了蒙元少數民族服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 藝術的典范,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代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趨豪奢,織繡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么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 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并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 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 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后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 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吏服飾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 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 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于重大朝會。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 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 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 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