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代歷史有著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清王朝推翻后,漢服回歸迎來了機遇。但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和革命的需要,當時的漢服復興并沒形成大
中國近代歷史有著特殊性和復雜性 , 在清王朝推翻后,漢服回歸迎來了機遇。但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和革命的需要,當時的漢服復興并沒形成大的氣候,我們且將其稱之為“行動”。
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著名學者 章太炎 ( 章炳麟 ) 先生,流亡 日本 , 著漢服 ,是 在其家書中寫道:“今寄故衣以為紀念……斯衣制于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圓規標章,遂標‘漢’字,今已十年矣。”章太炎先生為謂 近代漢服第一人;
在康有為的策劃下, 1912 年 10 月 7 日孔教會于國內成立,在 1912 年第一屆孔教大會上,康有為學生陳煥章曾經提議:“凡支分會會長必須制深衣章服,會員愿制服者聽。”
1913 年, 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 新文化運動 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 錢玄同 錢玄同在浙江就職教育司長時,身穿孔子時深衣到軍政府報道,并發表《深衣冠服考》向社會推廣。
國畫大師張大千自畫像身著漢服,并寬袍大袖游歷歐洲。
民國三年,頒定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見存 李叔同 先生祭孔、 曲阜 孔門合影、可以證明其影響。
1947 年輔仁大學社會系畢業生與校領導合影,中坐者即當時的輔仁大學校長、后來輔仁、師范合并為北京師范大學后的師范大學校長陳垣先生。其中畢業生學士服即漢服式服飾。
復興之旨
有那么一天,我們認識了自己的這美麗的民族服飾,漢服不再被誤認為“ ”“韓服”“古裝”。
有那么一天,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照里,能看到一位穿著漢服的小朋友。
有那么一天,在國際民族文化交流上,我們能穿上漢服,自信而大度。
有那么一天,我們越來越重視自己傳統節日,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
有那么一天……
有那么一天,我們能重整“衣冠”,再造“華夏”。
對于整個漢服復興運動來說,復興的絕非一件華美的衣裳,而是整個中華的復興。作為主體的華夏漢民族有著不應推卻、也不能推卻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努力去傳承復興自己的文明,只能和其他民族同胞一起被西化,一起失去自己文明的靈魂。“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我們需要一面旗幟來引領我們。
何為“華夏”?衣與禮?榮與大?溪山兄給了我們一種理解:
“華夏”究竟是什么?
——是華夏生活方式:華夏衣冠(綜合承載華夏文明的漢服)、華夏食飲(禮俗合宜、衛生優雅的華夏飲食文化)、華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氣韻生動的漢族建筑藝術)、華夏禮儀(禮儀之邦的禮儀生活與生命禮俗)、華夏歲時節日(農耕民族重天節農時、祈福保健、和諧天人、團圓溫馨的優美的節慶生活);
——是華夏藝術與審美:漢語文學、華夏樂舞、華夏美術、華夏戲劇、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學 ......
——是華夏生產經濟與科技技藝:農耕文明傳統、民族科技文化、華夏醫藥 ......
——是華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思想,軍事,華夏教育思想 ......
——是華夏思想與精神:儒、釋、道,諸子百家,華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學術倡導為全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民族氣質、風骨與美德),華夏史觀(對于華夏自身,對于中國歷史的看法)
. ……
始自衣冠,達于博遠。我們要復興的,正是厚重如斯。
漢文明 - 華夏文明本身就是富有包容精神的開闊的文明體系,但是吸納不等于可以異變,包容不等于可以毀損,華夏文明始終有自己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和文化風貌——禮儀之大,章服之美,陰陽之諧,天人之和。忠義仁孝的道德哺育,崇韻尚意的審美理想,修齊治平的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用中執中的中庸之道……這正是中國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我們所要尋找、學習和弘揚的東西。
尋找、學習和弘揚漢文明 - 華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和文化風貌,這也正是漢服復興所指所向。
文化的傳承,不僅是靠浩瀚的典籍文獻,也不僅靠專家學者的研究評論,最有生命力的傳承是融入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我們所說的復興不是要回到封建社會,而是通過漢服,復興漢服所承載的文化精 華 ,進而復興整個華夏文明。
華夏復興,衣冠只是起點。
復興之義
服飾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文明,是產生、發展、演化中的文化體系。民族服飾更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漢服的復興,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重建中華禮儀。通過漢服尋求傳統文化的突破,激發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在對本民族文化、精神、氣節進行認同和回歸的同時,實現中華傳統的復興、文化的復興、文明的復興。根深自然葉茂,源遠才能流長。有了厚實文化根基,國家才有切實的軟實力,才能重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
尊重與復興傳統文化,并非提倡復古。復興不是復古,不是以古制今,而是古為今用,從人們現實生存和發展需要出發,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結晶,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風格和現代氣魄,從而體現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