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衣下裳”,這里的“裳”,便是指裙子。
被人從詩經贊美到宋詞
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在訴說它的美麗
作為一種環繞于下半身的服飾,裙子出現的很早。據說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說法,這里的“裳”,便是指裙子。
(圖為西漢曲裾袍復原)
從粗毛編織到精絲刺繡,幾千年來裙子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創造發展,而且凝結了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深刻內涵,其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紋飾藝術,龍鳳呈祥的圖騰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審美趣味在傳統服飾藝術中的展示。
(圖為明華堂-盤龍翔鳳四季花卉·妝花織金襴裙)
深衣 深衣來源于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并縫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規范。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服裝之一,因其“被體深邃”,故名“深衣”。
也就是說,裙子在深衣中是與上衣縫合在一起的哦~
(圖為深衣-直裾袍)
(圖為馬王堆曲裾袍實物)
襦裙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襦裙屬于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但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圖為東漢晚期貴族妝束復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襦裙繼承了漢朝的舊制,主要還是上襦下裙。下裙面料比漢代更加豐富多彩。隨著佛教的興起,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服裝上,女裙講究材質、色澤、花紋鮮艷華麗,素白無花的裙子也受到歡迎。
(圖為魏晉十六國襦裙復原)
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后,貴族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裙的式樣用四幅連接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
下裙面料以絲織品為主,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此時裙色鮮艷,多為深紅、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色彩多樣,多中求異,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堪稱中國織繡史上之名作;武則天時的響鈴裙,將裙四角綴十二鈴,行之隨步,叮當作響,可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與短襦和披肩相配一體,盡顯盛唐女子雍容華貴的豐腴風韻,表現出極富詩意的美與韻律。
(圖為唐代襦裙復原)
(《搗練圖》局部)
宋代服裝一反唐朝的艷麗之色,形成淡雅恬靜之風。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后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
(圖為素羅小袖窄衣裳仕女復原)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明代流行襖裙(襦裙的演變),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領中腰襦裙為日常百姓穿著(如丫頭、農婦等)。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內加穿膝褲(套褲)。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并不明顯。
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圖為交領襖裙)
(圖為立領襖裙)
(《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除裙子前后一塊不加打褶外,其余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于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繡綴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征;蝙蝠與云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谷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云蟒紋。
(圖為明華堂-麒麟童子五彩歲寒三友·織金襴裙)
(圖為孔府明代妝花紗蟒裙實物)
讓我們再通過一組圖片系統地了解一下漢服裙裝吧~
清代的 ,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但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圖為東漢晚期貴族妝束復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襦裙繼承了漢朝的舊制,主要還是上襦下裙。下裙面料比漢代更加豐富多彩。隨著佛教的興起,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服裝上,女裙講究材質、色澤、花紋鮮艷華麗,素白無花的裙子也受到歡迎。
(圖為魏晉十六國襦裙復原)
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后,貴族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裙的式樣用四幅連接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
下裙面料以絲織品為主,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此時裙色鮮艷,多為深紅、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色彩多樣,多中求異,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堪稱中國織繡史上之名作;武則天時的響鈴裙,將裙四角綴十二鈴,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