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到漢服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都是女式漢服,很柔美、很絢麗,然而男士漢服也很漂亮很帥氣。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說到漢服大家腦海中的第一反應都是女式漢服,很柔美、很絢麗,然而男士漢服也很漂亮很帥氣。
漢服男裝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身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不宜袖長、衣長過短。尺寸以寬大合身為宜,不宜過于收束局促。漢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縫,一般也要求有接袖。
北朝,武士裝袴褶即上衣下袴的穿衣組合方式,漢時用作戎裝、野服,晉時上升為隨駕戒嚴之服,南北朝時登堂入室成為貴族也可服用的常服。
唐,圓領袍,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商代,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主要作為內衣穿著,魏晉南北朝后,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襦裙,襦裙是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裙”。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
道袍,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于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
朱子 ,又名背子、綽子,繡?。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后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
短打,是古代漢服的一種,是對古代窮苦人穿的一種衣服的稱呼,又稱“豎褐”、“裋褐”。
很美很紳士,傳統文化穿著需要保護,各種影視制作也有歷史考究。希望傳統服飾能夠被傳承和記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