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生活在無限的氣味之中,經(jīng)過感性和理性的選擇,知道如何應(yīng)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漸漸地演變成情操教育的一環(huán)——香道。這是人類由嗅覺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層面修身養(yǎng)性的訴求,所產(chǎn)生的一門生活美學(xué)。??人類生活在無限的氣味之中,經(jīng)過感性和理性的...
何謂香道?
人類生活在無限的氣味之中,經(jīng)過感性和理性的選擇,知道如何應(yīng)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漸漸地演變成情操教育的一環(huán)——香道。這是人類由嗅覺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層面修身養(yǎng)性的訴求,所產(chǎn)生的一門生活美學(xué)。
那么香道的定義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有關(guān)「香氣的藝術(shù)」。如果要進一步說明,就是從香料的熏點、涂抹、噴灑所產(chǎn)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于藝術(shù)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huán)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jīng)由以上種種引發(fā)回憶或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相關(guān)的文學(xué)、哲學(xué)、藝術(shù)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就叫做香道。
香的由來
根據(jù)歷史記載,香是最早由西域諸國向中原王朝獻貢才傳入中土.在早期大都作為消除疾病之用,以香禮佛的記載最早是從漢武帝開始.從此以后.”香”在傳統(tǒng)文化之中便有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含義,也表現(xiàn)出敬天法祖的精神.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自己的生活時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鳳凰臺上憶吹簫》里寫下"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在《醉花陰》里寫下"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不惟李清照,還有周紫芝的詞《鷓鴣天》里有"調(diào)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試著春衫,還思纖手,熏徹金猊燼冷",詞中的"金猊"、"金獸"都是這種用來熏香的器具,詞中所寫的閨闈繡闥或廳堂書房,圍爐熏香,剪燈夜話則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滿情致的生活場面的具體反映。
在陣陣清香幽緩地浮蕩的氛圍里,香像隱身的精靈,你摸不著它、看不到它,可它卻能自鼻根直達身心的根底,激活最真實的感受。在它之中,所有人都能恣意暢懷,任心靈的悸動自在奔馳。這就是香,它是人類史里頗富美感的一頁,也是文化長流中最粲然耀輝的光影。
一爐香,一縷煙,既可靜思,又能洞察梵煙縹緲。凝神靜觀縷縷清煙,或筆直冉冉而上,或迂回繚繞而行;時而旺熾澎湃如墜五里霧中;時而形單孤拔如絕壁卓然靜逸。潛心攝受入鼻根之香氣,或馥郁、或清新、或雅致、或醇厚……香的千姿百態(tài),如夢似幻,似假還真,一如眾生實相,皆是存在與虛無相續(xù)間的泡影。透過對香的觀照,能感得這層深意,無怪乎香嚴童子能夠聞香入道、孫陀羅難陀能觀鼻息出入如煙而證得圓通了.
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將焚香視為雅事。認為人們對香的喜愛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詩: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fēng);真成佛國香云界,不數(shù)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jīng)行向此中。
文人們廣泛參與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許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維、李商隱、徐鉉、黃庭堅、蘇軾、陸游等。
文人們不僅燒香,還要燒出情趣來,燒出意境來,燒出學(xué)問來。從楊庭秀的《焚香詩》中可見其大觀:
講到彈古箏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出一位古裝佳人在簾子后輕撫琴弦的樣子,動作優(yōu)雅迷人,重要的是一定有個焚香的爐子在一邊,這個爐子或大或小,樣子是一定的精致華美,其中有幾縷輕煙裊裊升起,更顯這畫面迷離幽遠、不似人間。
我常用它們焚香,雖然不是什么名貴的玩意,但我仍然敝帚自珍。我喜歡看到香煙縹緲,喜歡聞到幽香滿室。
繚繞升沉,如云端婀娜多姿的仙人,如春日飄舞搖曳的絲柳,如臺上驚鴻翻飛的水袖......
看裊裊輕煙由蓋隙中緩緩飄出,易令人起出塵之思。大抵用熏爐焚香都有這種效果。(摘自網(wǎng)友日志)
“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閔吟,溫?zé)粢棺x,焚以遠避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cè),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護,焚以熏心熱意。謂士助情可也。塵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xué)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藹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fēng)還。世事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應(yīng)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
無限心意情懷,寓寄一炷煙中,人生喜怒哀樂乃至形而上的追問與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難怪世事變遷而熏性是不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