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人是立足於地理上,地理環境中的地形,地質,地貌,氣候,動植物景觀,交通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的畜牧,農業的社會更是如此
前言
?
人是立足於地理上,地理環境中的地形,地質,地貌,氣候,動植物景觀,交通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的畜牧,農業的社會更是如此。表現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與風俗。所謂風俗,是社會群體之人生活的生活風氣習俗之樣態,最能顯現彼此文化的差異性。影響風俗之形式與變遷的因素是時間、空間、物勢。時間是歷史,空間是地理,物勢是政治與經濟,歷史是縱的變遷,地理是橫的差異,政經是勢力的強制。由於人類比其他各種動物更能適應地形,地貌的變化而謀生,能因地制宜而采取其他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因地理之變異而不同。地宜其事,地理環境決定人的謀生方式,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地理環境中,由於地形、氣候適合畜牧,於是北方胡人便長於騎射,而江南多湖泊江流,故越人便於舟,皆因地制宜,而生活方式異與之有異,所精之文化風俗亦不同。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替,連續的變遷,其文化風俗、政制、經濟亦在變動之中。同樣的氣候的寒暑、凍冷、炎熱亦影響人之衣著服飾氣候有差,服飾亦異。本組選擇從服飾來探討中國古代氣候的變遷,因為人并不會在很冷的時候穿很薄的衣服,或是在天氣炎熱的時候虐待自己穿保暖衣物,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各而經由對各朝代服飾的整理,觀察各時期的服飾特點,及搜集有關衣服質料,農業等有關氣候的資料,希望能看出氣候的變遷反應在人身上的痕跡。
?
?
第一節先秦時期
?
(一)氣候
?
※殷商時代-西周前期(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000年)為暖濕氣候時期從雨雪的記載,連綿雨的刻詞可見殷商時代安揚一帶的雨量遠叫今日為豐,故古代黃河流域之氣候一定比今日為暖。其中 ,男子日常家居也穿袍衫,根據袍衫的不同形制,定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常見的有道袍、曳撒、褶子等。
?
1.道袍:本是釋道之服,元明之時廣泛用於士庶男子,以綾羅綢緞為之,單、夾、棉、絨各惟其時,通常采用大襟,交領,兩袖寬博,下長過膝。
?
2.曳:又作「曳撒」,「一撒」,一般用紗羅苧絲制成,大襟,長袖。元明時多用作士子庶服。
?
3.褶子:是明代的常用便服。其式或用交領,或用圓領,兩袖寬大,下長及膝。腰部以下摺有細裥,狀如女裙,不分尊卑,皆可穿著,尤以官吏,士人所穿為多。
?
直到今天,傳統戲曲服裝中仍保留這一名稱,通常用於小生,只是形制上有所變化。
?
上述便服都是長衣,古代男女家居服除此外,尚有短衣。
?
1.襦:是最常見的短衣,夾襦之中又可加入棉絮,衣袖以窄袖為主,袖長大多至脕,唐以后,歷經宋元明清,一直用作婦女便服,直到清代中期,因為襖的流行其制漸絕。
?
2.襖:是襦衍變而來的,衣長大多到人體的胯部,以質地厚實的織物制成為多,大襟窄袖,綴有襯里,所以也稱「夾襖」,若在其中那以絮棉,則稱「棉襖」,此為士庶男女常用的冬衣。到了清代幾乎成為士庶婦女的主要便服,與裙子搭配穿著,晚清時還出現了長襖,下長蓋膝。
?
3.背心:為短袖短衣,是一種內衣,魏晉時開始被穿在外面,清代的背心又叫「坎肩」,除了單層的外,尚有夾層,絲綿和皮里之分。在清代坎肩中,最有特點的是「巴圖魯坎肩」,通常以厚實的質料制成,中納絮綿,或綴以皮里,最初多為武士騎馬時所著,襯在袍衫之內,作為御寒之服,「巴圖魯」即為滿語「勇士」之意。后來這種背心傳到了民間,大受人們歡迎,一般男女都喜著之,并且從內衣變成了外衣。
?
2.褲:
?
此時期男女穿膝褲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褲多制成平口,上達於膝,下至於踝,著時以帶系於脛;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質料有緞、紗、綢、呢等,冬季時穿著夾褲或在夾褲中蓄以絮棉的。
?
除了套褲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被穿著於外,所用質料有多種,視季節而別。
?
3.襪子:
?
明清時期的女襪大抵和宋元時期相近,在寒冷的冬天,除半襪(這種襪子只有襪統,沒有襪底,因為足部已有纏腳布系里,無須重復,使用時包裹在小腿的下部,最長也不過膝蓋,因而稱膝襪或半襪。)外,還有在纏腳布外加罩上襪底的,俗稱「套襪」,或「襪套」。如則認為纏足婦女加罩了這個襪套,還有藏拙作用。這個時期的男襪,有多種不同的質料,使用時根據季節而別:春秋之季以穿著布襪為多,所用顏色以白色為主,俗稱「凈襪」;深秋以后則穿毛襪、絨襪,以柔軟的羊毛絨制成。至於夏季,一般多穿暑襪,這種襪子通常以棉麻織物制成,質地輕薄而疏朗,穿在腳上便於透氣,因專用於夏天,故稱之。
?
第七節結論
?
中國因幅員廣大,所跨的緯度又多,氣候上南北就有差異,中國歷代各民族因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氣候條件,生活在其上的人民為了適應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所演化出來的生活形式也有所不同,服飾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服飾隨著氣候類形的不同而變化。而中原地區和北方游民族所居住的地區基本上屬於兩種系統,在服飾的式樣和質材上有很大的差異。
?
在中原地區因處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其中歷經了五個暖期,六個小冰期,服裝的形勢也因不同朝代的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商周時代質料方面,以帛,絲作衣料,一般民眾是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國分布的地域廣泛,氣候形態也因地域的區隔而有所差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服飾就漸有差異了。中原周地和三晉的服飾的樸質,和商周時候類似;齊魯服飾通風質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飾西北秦地服飾的厚實,更可以從中解讀出小冰期的痕跡;而東南吳越服飾的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飾的輕麗,西南巴蜀
?
滇服飾的寬松,可明顯看出服飾的確是因地制宜。
?
秦漢的氣溫比現在高出一度。薄絲綢織成的襌衣,厚絲綢的襜褕,貼身的衫和綺襦紈褲,就是秦至西漢末葉前的適應氣候的穿著服飾。西漢末葉轉為寒冷的氣候,出現了毛織物織成的襜褕,棉夾衣的復袍及夾內衣。且衣服層次多,這在寒冷乾燥的氣候狀態下是足以達到保溫的效果。
?
西漢末葉至隋初——氣候轉寒旱,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小冰期,可從袍、襖、裲襠、氅衣等質料較厚實,保暖效果較佳的服飾廣為流行,且這個時期的鞋子和襪子大多以厚為特色,可以想見當時氣候的寒冷,而輕薄坦胸的衫反而不能全面流行,看來就是件很合理的事。隋初至五代時期的平均氣溫高於現今1℃,從夏季的服裝,男子穿著葛麻制成的袍衫,女子穿著坦胸露乳的衫子,及其夏季流行木屐,蒲鞋等跡象看來,此時期的夏季比現在炎熱許多;另外在女子首服方面,輕巧透氣帷帽漸取代了厚重的冪蘺,除了當時社會風氣開放,婦女擺脫禮教束縛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帷帽比冪蘺更能符合當時氣候需求,才為當時女子所愛用。
?
宋代處於中國第三個小冰期,氣候冷乾。宋代婦女服飾大多仿照周代制度,服飾較唐代衣服保守許多,此外從魏晉南北朝就流行的襖至宋代又大受歡迎,此外胡服,胡衣在民間廣為流行。且宋代有從關外民族織造的毛織物錦鍛。以上可說是服飾因應氣候變寒而改變的例證。
?
元代屬於寒冷氣候期。元代入主中原之后,皮毛占衣服的比例仍大,氣候上也處於一個較寒冷的時期,正因氣候的配合,在上位者才可能維持蒙古人的傳統服飾而不被同化。
?
明清時期的氣候,包含了中國歷史上第四到第六個小冰河期。襖至明清仍廣為流行;而清代的坎肩,褲子,以厚實的質料制成,中納絮綿,以增加保暖的效果;襪子也較以前的時期講究。這些皆可反映出當時的寒冷氣候。
?
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和南方農業民族基本上屬於兩個系統,為了適應北地的氣候,多以皮毛做為衣服主要的原料,形式多以窄袖,緊身,長袍為主,以利活動,戴皮帽,穿皮靴。從秦漢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們的服飾都是適應北地發展出來的。胡服曾經影響戰國時代的趙國、唐代、宋代、而元代入主中原也大至維持蒙古的傳統服飾。
?
從中國歷代服飾的形制及其質地的使用,可約略看出氣候條件怎樣形塑最符合當地自然環境的服飾。服飾的功能不僅在遮風蔽雨,同樣也傳遞出當地人民如何和自然環境做互動,因此氣候決定衣料的選擇,衣料又影響服飾的形制,總括來說,氣候對服飾雛型的建立占很重要的一環,這點是無庸至疑的!
?
?
參考文獻:
?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國歷史時期氣候編年資料(上冊)》.
?
◎陳良佐,《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
?
◎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1998年,南天出版社.
?
◎《秦漢時代》,地球出版社編輯.
?
◎劉昭明,《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民81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民77年,南天出版社.
?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李根蟠,民86年,文津出版社.
?
◎李學勤等,《中國古代平民服裝》,臺灣商務印書館,PP:145.157.
?
◎《中華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6號再版,PP:825-831.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禎文集.
?
◎劉麗華,《中國全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4號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