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什么說明末以后漢服消亡斷代了?
有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明代風格和款式的服飾,在清代還有使用?為什么會在清代的墓葬中出土一些明代風格和款式的服飾?那為什么說明末后漢服消亡斷代了?
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分清兩個基本的概念:古裝和民族服裝。在本文——
古裝:古代出現過的所有服飾,是過去時間內所有表現為服飾形式的物質文化總和。
民族服飾:體現一個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傳統服飾體系。
民族服飾總是在過去時間內出現并沉淀下來的,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民族服飾絕不等同于古裝。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所有出土文物、文獻和材料,都是屬于古代物質文化歷史范疇,也就是“古裝”,它是一個大雜燴,而民族服飾僅僅與古代物質文化有一部分的重疊,不能等同看待。
因此,不能夠拿古代服飾史的理論來闡釋民族服飾的問題。
回到主題: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那么顯而易見,漢服立足于民族服飾的研究領域,適用于民族服飾的研究理論,而不能用古代服飾史的理論來闡釋漢服的問題。
基于此定位,漢服消亡斷代的判斷理由如下:
01、民族服飾必須活在世俗社會才能延續和演變
對于民族服飾來說,無人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社交功能穿戴使用,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消亡。只存在于舞臺和戲劇中的不叫民族服飾,叫“道具”。在漢服運動興起了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處于大多數國人不認識的狀態。
漢服運動十幾年來的實踐來看,民族記憶存在缺失和空白。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被認作古裝、穿越、復古;
2、被認為和服、韓服;
3、被認作演出服、COS服、宗教服飾;
4、或者直接歸入奇裝異服。
以上固然有服裝、妝容不得體的因素,更大的原因是民眾無民族服飾概念,也無漢族傳統服飾的概念。
飲食、音樂、文字、茶酒等文化都不存在無人認識的狀況,為什么服飾這一塊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場景呢?這是因為漢服體系出現了時空的斷層,也就是說,三百多年前這個文化門類被停止發展,時空層面不再有延續性。時隔三百多年再來看漢服,今天的人們自然會有種陌生的感覺,善意的還可以開開玩笑,惡意的就是鋪天蓋地的語言暴力。那為什么說漢服體系的斷裂是從1644年為標志,而不是經常說的從1840年算起?這是因為“ 、韓服、越服、琉球裝比起清裝來說,更接近漢服的平面結構,那么它們是否也是中華的繼承者?還有今天印有十二章紋的T恤,那么這件T恤也是傳統服飾了?
2、從穿著之人的認知來看,和服、韓服是深受漢服的影響,結構非常相似,但是它們是日本和韓國的象征文化,不是中國的。
3、元素可以遷移,可以獨有但非獨占的。元素組成的單品、單品組成的款式、款式組成的種類、種類組成的系統、系統組成的體系,都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未曾聽說把整個體系毀滅之后,用了其中一點裁剪、刺繡、花色和面料,就變成了正統的甚至唯一的傳承。
部分代替不了整體,元素撐不起一個體系。
比方說一個果園,本來主流是蘋果樹,先后開發出紅蘋果、青蘋果、黃蘋果等品種,但是有人不僅砍了所有蘋果樹栽上梨子樹,還非要說梨子是黃蘋果的繼承和發展,原因是梨子和黃蘋果都是黃色的,這說法自然可笑。試圖把蘋果與梨子混為一談的,與指鹿為馬無異。
有人認為20世紀的各種運動才是導致漢服斷代的原因。但是問題是在20世紀初,辛亥革命發生時,當時早已沒有漢服存在,所以才有時人穿戲服去迎接起義軍的記載,才有章太炎把和服上縫個圓標標注“漢”字的做法。當一件事物本身已死而不廣泛存在,如何再讓其“死”一遍?
的確,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從頭到腳一直在說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曾經消亡過、斷代過,這個觀點非常不“主流”,非常不討喜、難聽、刺耳,與很多書籍和文章的觀點直接沖突,這是基于民族服飾層面,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我們必須反復強調:漢服研究需要跨學科,除了單純的服飾史學還要有大量學科參與,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光從服飾史角度研究漢服將是非常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