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看別人是怎么介紹自己的民族服飾的,重新審視我們宣傳出去的漢服印象。
(截圖來自豆瓣)
為什么用一本外國的服飾圖書發引?
我們介紹漢服時,無論展示的漢服有沒有體現出五千年的底蘊,都習慣于動輒追溯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
從公元前數到公元后,從地下文物數到地上遺存,很多人表示難以消化。
所以想看看別人是怎么介紹自己的民族服飾的,對比之下,重新審視我們宣傳出去的漢服印象。
這本書以“歲時”為題,幾乎不扒故紙堆,一樣把傳統服飾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截圖來自豆瓣“紫陽花”書評)
我們宣傳的“漢服之美”,常常首先來自于宏大的歷史情懷,而后才刻意應用,因此總需要追溯千載,才能證明它的合理性。
而這本書中的“和服之美”,則首先來自于對“和服之用”的深入體會,美感的把握、風格的選擇、布料與尺寸的變化,始終只接受“用”的指導,盡管社會環境日新月異,這種穿用和服、設計和服的道理古今無改,無需刻意證明,更無需繁文縟節附會。由此略有所感,記之。
一、美生于用 用指導美
我想,每一種經典的服飾文化能流傳千古,事實上都是因為“合用”。與天和,合氣候節令;與地和,合場合禮數;與人和,不僅顏值之美“合用”,它所帶來的耳、目、身、心的感受,都能與此人當時的“用”意,完美合宜。
服飾的歷史,當是不斷“合用”的歷史。
漢族服飾文化,大規模斷層之后,復興阻力重重,也沒有接受重新創造的民族服飾,而是返回歷史源頭處,一點一點追溯復原,再與現代社會重新磨合。這既有情結的因素,更因為那種來自耳、目、身、心的,能與“用意”完美合宜的感受,再過五千年,也沒辦法通過一時的刻意創造產生,所以只能接續前人,復往重生。
這種感受恰恰來自“美”與“用”的深入碰撞。
而我們宣傳出去的“漢服之美”,常常離“用”追“史”,讓“美”與“用”彼此分離獨立,變得“美而無用”或“用而不美”,本應宏大而深厚的歷史情懷,變得宏大而虛無,空洞難飲。
二、漢服四美 皆有用意
漢服有四美:
其一美,在領線美,領線相掩的溫婉之美;
領口平直相交掩,隨著交疊角度的變化,呈現交領、淺交領、對襟、對穿交等不同穿法和做法,還衍生出圓領、豎領、方領等變體。
它們交掩出“千變萬化”又“不離其宗”的美,以交領為貫穿各季節、各場合的經典之美,以其它各種交掩方式為輔助補益,讓漢服的應用更具層次感和標志性。如夜空之美,不可獨有明月,亦不可獨有眾星,眾星相伴一月,才是千古難卻之美。
其二美,在袖線美,袖線藏畫的自然之美;
飄飄廣袖之外,漢服的袖線設計,像它們的名字一樣,隱詩藏畫,迭出不窮。直袖,垂直而下,迎風而動。箭袖,戛然收止,如箭飛逝。弓袋袖,形似弓袋,舒緊有致。琵琶袖,一曲忽盡,佳音猶在……
你無法想象,數千年的時光,曾經有過多少個袖型設計師,他們觀察生活的不便,也思慮禮儀的風貌,陶醉詩人的情懷,也癡迷樂者的弦妙……最終,無數方案被淘汰,“最堪用者”脫穎而出,得到世人命名,傳用甚廣。
其三美,在擺線美,擺線平齊的規矩之美;
衣擺線條平滑如水,長短有致,可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搭配出富于變化的多樣風格?;【€下擺,講究坐臥行立時皆能彎曲有致,如月變幻。內置側擺,若即若離,步步生花。外置側擺,霞帶隨身,如影隨形。開衩側擺,輕盈修身,似風拂柳……
如果漢服是一張紙,領子是上切邊,袖子是左右切邊,衣擺就是下切邊,如果上、左、右都平直順齊,下切邊卻散漫無章,那就不是一張完整的紙頁,而是被隨手撕過的草稿。不同的擺線,為不同的領袖風格,提出隨機應變的“下切邊”完善方案,讓漢服的應用可以從容脫稿,線條周合圓滿。
其四美,在裙線美,裙線如梳的靈動之美;
裙褶隨步伐拂動,靜立時如清溪水流,旋轉史如花綻放。傳統漢服在裙線設計上的創造力和細致程度,腦洞爆炸的現代設計師也不得不服。破裁裙,由多片梯形布料縫合而成。百褶裙,一片整料打出細密裙褶。三裥四破裙,四片布料縫合后,打出三個均勻的寬褶裥。馬面裙,兩片裙料不縫合,在前后無褶處交疊……
如果說上衣如山,那么下裙就是伴山之水。伴泰岳,則配江河;伴青丘,則配溪澗;伴村居,則配圳渠;若平川平坦,則配一灘靜澤。山水相配,水繞山舒,裙線的配合之美,讓漢服蘊藏了山水畫卷般的詩意。
到這里,漢服四美,看似獨立,又從人之用出發,以領線為中心,袖線、擺線、裙線依次配合之,分而連扣,離而統一,變化之中,始終保持著完整一體。
所以為什么文物的出土,總能掀起一陣風潮?因為它們的設計者即穿用者,他們為自己的生活而思考,為自己的環境而量裁,堪用,堪賞,都不愿意將就,才有動力進行日思夜想的改良,留下如此完備又生動的寶庫級服飾體系。
三、漢服四用 皆合時美
美如上,用如何?
我認為有“四用”
,可以理解為南楚小將提出的四級漢服應用體系的總結概念,
既指導著“四美”的變化應用,也是“四美”設計的靈感來源。
其一用,在便裝之用
便裝主要考慮便捷性,
領線尚隱,袖線尚收,擺線尚簡,裙線尚短
,尺寸近身,布料一般,下身可與時裝自由搭配,多應用在休閑場合。
其二用,在正裝之用
正裝兼顧便捷性與儀式感,
領線尚直,袖線尚齊,擺線尚正,裙線尚端
,尺寸適中,布料適中,多應用在公開活動、正式會面等相對嚴肅的場合。
其三用,在盛裝之用
盛裝重在凸顯儀式感,
領線尚顯,袖線尚疊,擺線尚合,裙線尚細
,尺寸合禮,布料較好,多應用在參加近親婚禮等隆重場合。
其四用,在禮服之用
禮服完全用于表達儀式感,其形制、配色、尺寸通常依據禮制要求定做,
領線尚重,袖線尚博,擺線尚疊,裙線尚精
,尺寸褒大,布料講究,在 、婚禮、祭禮等傳統禮儀中廣泛應用。
用,應是美的向導,而不是美的附庸。用合時宜,美合時景,一直都是漢服的傳統之道。
四、美用兼顧 達于至善
歷史爬梳,永遠只是少數專家的分內之事,大多數的普通人,永遠沒有義務接受“學術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綁架,一旦綁了,就不可能突破“少數人”的性質,果真硬突破了,也勢必要在概念上失控?;仡櫇h服的興起,早期多有“恨”的推動,陷于民族歷史的爬梳;而后與漢服相處日深,越發被“美”所吸引,又陷于形制細節的辯證;再而后,日益剝開“美”的外表,發現“用”的內核,又陷于cosplay、洛麗塔、古代生活等娛樂性、表演性審美混搭。隨后,我們將在各種正反經驗的思考調整中,逐步掌握“美用兼顧”的推廣方式,把握各時代通用的美感點、現代生活的實用性,最終能夠出于歷史,而超脫歷史,讓普通人無需搞研究,更不必裝古人,真正破圈而出!
來源:漢服圖書館
作者:空心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