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同袍,這句話瞬間觸了我閨蜜的逆鱗,當場暴走并以粗口怒罵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走在大街上的時候會突然看到一兩個仙氣飄飄、輕羅小扇的漢服娘從身邊款款經過,然后周圍的人會投去驚艷或好奇的目光說:
“哇,穿越耶。”
提到這件事,小編就不得不提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
某次小編和閨蜜兩個人出門去拍漢服寫真,在路上被兩個男人攔住。對方開口第一句話就是:
“美女,你們是韓國人吧?”
作為一個同袍,這句話瞬間觸了我閨蜜的逆鱗,當場暴走并以粗口怒罵之。
但是,漢服作為我泱泱華夏凝結著祖先智慧的傳統服飾,在部分國人眼里怎么就變成 ”。
總的來說,人們對漢服符號的解讀主要在“漢民族傳統服飾”和“中國人的民族服飾”之間游移。
02、漢服,復古還是復興
閨蜜有一句話我一直印象很深。
她說,對于漢服,我不是在復古,而是在復興。
說這段話的時候,她穿著漢服,放下手里的動漫痛包,開始系運動鞋的鞋帶,頂著一張素顏看著我十分認真。
打開百度,輸入漢服關鍵字,有一條相關搜索赫然寫著:
漢服圈層大概分為兩類:
對形制、正統和文化沒太多執念,將穿漢服出行等同于“穿漂亮獨特的衣服逛街”的漢服愛好者;
以漢服復興為終極目標,將漢服作為具象載體,旨在弘揚漢族傳統文化的漢文化傳播者,即“同袍”。
對于杠精眼中“穿漢服不能戴眼鏡穿運動鞋背雙肩包”這種想法,前者只會甩一記白眼說:“你管我?”
后者則會真誠而禮貌地告訴你:“這沒什么問題,這是文化的融合。我們宣揚的是漢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漢服。”
同袍會深刻理解漢服是漢族傳統服飾,他們的活動形式不僅僅是穿漢服,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所有跟漢文化有關的東西都在他們傳播的范圍之內。
漢服的確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但穿漢服的人卻是“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的個體。
復興和復古,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03、漢服,是民族自豪感的表現
在微博上刷到一個熱門事件:一名21歲的女大學生身穿漢服,來到地鐵站坐地鐵。
本來在年輕人看來是一件十分正常并且很小的事情,引來了一位大媽無端的開口叫罵。
在我們國家的周邊,比如韓國和日本都對本國的民族服飾有很好的民族自豪感。
不管是普通還是莊重的場合,都能看到有人身著或樸素或華麗的和服、韓服出現,從而慢慢形成一種對于本國文化的認同。
那為什么中國人穿著漢服上街,卻要被路人指指點點?
他們愿意弘揚我們自己的民族底蘊,為什么卻會換來部分人不屑一顧的鄙夷?
你認得和服,認得韓服;認得哥特,認得英倫。卻不認得自己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屬于我們本民族自己的衣裳。
04、服飾背后的文化屬性
東晉漢人政權南遷,用的詞就叫“衣冠南渡”,說明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號。
與此同時,服飾還是一個國家、社會和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
鐘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學概論》指出,“服裝在中國社會里不僅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符號,蘊含著很多象征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
傳播學者施拉姆曾深刻而幽默的論述過,衣服也能說話,不管我們穿哪種制服,可以無形中透露我們的性格與意向。
而漢服,在演變為非語言符號的同時,也成為了一種交際手段,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傳遞著有聲語言無法表達的信息,這個信息究其根本,是文化。
這同樣也是如今我們對漢服復興念念不忘的根本原因。
05、漢服興未艾 從欣賞美到傳統文化的崛起
人們對漢服的普遍關注,主要是從近幾年開始的。
2003年,一位普通的電力工人王樂天穿著漢服走上河南鄭州的街頭,引起一陣轟動。
隨后,全國各地“漢服社”不斷涌現,“漢服熱”由此轟轟烈烈地展開,并且一發不可收拾。
漢元素服飾的復興,帶來了一輪國潮熱。
國貨開始變潮,曾經的“土氣廉價”變成了如今的潮流。國潮崛起的背后,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覺醒。
服飾作為人的第二皮膚,人們通過服裝系統來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以及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和自信。
越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狀態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認同和辨異。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開始對中國傳統服飾產生興趣,并且愿意為之買單。
06、漢服成時尚 網絡媒介促成新的消費需求
近年來,在各類古裝題材影視劇熱播,尤其是在去年熱播劇《知否》中,其服裝更是引發網絡熱議。
同時,在《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節目其中身著漢服的熒屏身影也不在少數。
在常人看來,年輕人身著漢服主要是因為漢服的款式有別于普通服飾,可以突出當代年輕人的個性。
而對于年輕人群體,尤其是漢服圈內部來說,漢服不僅是一種證明身份的符號,更是代表了其個人對文化審美,高尚情操以及精致生活的一種追求。
07、漢服遇困境 過度開發使大眾接受遇阻
2015年,主持人周立波在某節目中調侃一群身著漢服表演的年輕人,稱“是哪個洗浴中心的?”。
一言既出即成軒然大波,廣大網友認為其不尊重漢服。作詞人方文山也在微博指責周立波“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清華大學教授、學者肖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周立波此舉可能是娛樂調侃、為節目造勢。
從2002年開始,漢服開始走近普通百姓,雖然在輿論支持下越來越得到認同和肯定。但在這一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音符。
然而漢服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不能因其商業化而將“漢服熱”全盤否定。
反之,我們應該從引導的立場出發,客觀審慎地張揚漢服作為民族文化符號的價值。在避免空洞化和表面化的同時,真正起到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要義。
在去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2》第六期中,佟麗婭身著漢服,展現唯美絹衣彩繪木俑的歷史故事,引出傳統漢服的文化魅力。
節目播出后,同樣引發了觀眾的討論。
無論是追求美觀的“愛好者”,還是尊崇傳統的“傳播者”,我們對漢服的熱愛都出自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愛好者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傳播者在時尚狂流中堅守傳統,這都是我們為了繼承傳統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在漢服正流行的當下,正如這一期節目所總結那樣——
全世界的服裝流行趨勢,在強勢的西方審美當中迷失了。
但對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必然綻放在未來。
總結為六個字,就是
——知來處,明去處。
對于某種文化,
當我們還不能理解它的時候,
至少不要因為某種不恰當的行為
給文化本身扣上一頂蔑視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