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的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
百度一下“能歌善舞”,幾乎所有的結果都沒有我們漢族什么事。人們看到的最多的一個場面,就是少數民族同胞載歌載舞,而漢族人坐在那里呵呵地拍手,笑。
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的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在喪失民族禮儀、民族節日的同時,也失去了曾有過的民間歌舞傳統。
“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指的是漢民族老百姓人人能跳的、而非演出性、舞臺性、精英性的民族歌舞傳統和樣式。眾所周知,我們漢族現在給人的印象是不能歌、不善舞的民族,許多少數民族同胞載歌載舞的時刻,往往也是漢族最尷尬的時候,不敢跳、不會跳、不能跳,漢民族面對歌舞時,選擇了一種逃避的態度。
漢族真的不想跳舞嗎?并非如此。學所謂的“扭秧歌”和來自西方的各種舞蹈的人中,基本上都是漢族人。人們想跳舞,也想和少數民族同胞一樣,男女老少都能跳民族舞蹈,尤其是節日時,這種愿望格外強烈。必須指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扭秧歌”等舞蹈樣式被當成漢族的民間舞蹈代表,是錯誤的,真正漢民族風格的民間舞蹈,已經基本在歷史中失傳,漢族的民間歌舞傳統,已經失落了很久。但是很多歷史資料證明,漢族的確有過全民族能歌善舞的時代,真正的漢族民間歌舞,是類似“踏歌”那樣的,非常清新、優美、洋溢著漢風漢韻的歌舞樣式。
漢族本來就是一個身著飄逸美麗漢服、長袖善舞的民族,我們的祖先是開朗的、大氣的、優雅的、得體的,并非象后世不肖的我們這樣,拘謹、虛假和猥瑣。我們偉大的祖先以挺拔而又曼妙的身姿,在歷史的深處舞蹈,他們的舞姿驚為天人、棄絕后世的滾滾塵俗。
為了找回失落的民族歌舞傳統,重新使我們漢民族成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有活力的、能歌、善舞、健康舒展的民族,為了讓漢民族也驕傲和優美地舞蹈、“以漢民族的風格而舞蹈”,發起“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復興”是復興華夏一個很有意義的部分。
漢民族的民間歌舞傳統,是民族禮樂文化與民間風俗文明相結合的產物。帶有漢民族禮樂文化的獨特烙印,我們將其視為民族禮樂文化的組成部分。 通過詳細的資料匯集、分析、整理、設計,想方設法推動和促進漢民族民間歌舞傳統的重建和復興。 提出一整套詳細的、可操作、可學習的《漢族民間歌舞方案》,并努力促進其走入社會,帶動教育、實踐和交流。
我們的愿望是,通過艱苦的努力,讓我們的民族重新擁有真正屬于漢民族自己的、體現漢民族氣質與性格、體現漢文化特質的民間歌舞,重新擁有那種漢風純正濃郁、清新、優美的民間歌舞,讓男女老少都能學,都能學會,將我們民族體內沉睡了千百年的歌舞愿望和天賦重新激發出來,使我們漢民族重新成為一個富有活力、能歌善舞、驕傲和優雅的民族。
我們呼吁同胞們和我們一起,共同找尋和重建這份失落的民族文化傳統,一起來研究漢族歌舞,一起來學唱漢民族歌曲,學跳漢民族民間舞蹈,并把它帶入生活,帶入節日,成為漢民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我們曾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們必將重新優美地歌唱、優雅地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