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友’樹水’在網絡上發布首部以漢服為題材的漫畫小說《君思故鄉明》。
“2010年4月28日,網友’樹水’在網絡上發布首部以漢服為題材的漫畫小說《君思故鄉明》,該漫畫于2010年年底被印制成漫畫本子在網上銷售。”前幾天,翻看《漢服歸來》(漢服運動大事記)時候,眼前掃過這條,心底還是被觸動了。一晃竟然已十年,故事中的人物一時間已想不起姓名,但那些令人淚目的畫面仍然浮現出來。于是,漢北娘找了一個周末,回看并整理了這部漫畫,覺得它到今日仍然是一部值得推薦給諸位新老同袍觀看的好漫。
十年前,網友樹水將漫畫《君思故鄉明》發布到百度漢服吧,引起了當時漢服界巨大反響。不少同袍追更觀看,激動地留言,與作者交流,并自發將漫畫傳播到各個貼吧、論壇、網站(作者樹水表示轉載說明出處即可)。甚至,有同袍及社團根據漫畫衍生出同名舞臺劇、廣播劇。
在百度漢服吧開始連載
漫畫僅進行了本子式售賣
少女周榜第一名
U17網是當時zui為火熱的原創漫畫發布平臺
這部漫畫之于漢服的意義體現在兩條主故事線中。
一條線是“腦殘”少女牛青青一開始對漢服不理解,通過表姐的漢服社團,逐漸明白漢服的意義,成為同袍的故事。這條線,讓人們知道那群穿起“怪異古裝”的年輕人在訴求什么。故事里反映著當時漢服在現實社會的境遇。每個同袍看到漫畫中路人對漢服的評論,也會產生共鳴:“啊對,我也遇到過這樣的,太無奈了。”
另一條是明末亡魂少年許心鑒在 的許心鑒都激動萬分。而如今,你能在任何景點、街巷、商街,甚至是家門口偶遇穿著漢服的同袍。盡管仍然會有人側目,但極少再有人湊上來討論這是不是和服了。人們看見后會淡定地想:“咦,有人穿漢服。”雖然社會上對漢服的態度仍然褒貶不一,但漢服本身已經被認可,成了中國的符號之一。
曾經在街上很難偶遇同袍,
如今早已習以為常。
與社會環境對應的,必然是漢服圈內環境。(盡管我不太想用“圈”來表示,但始終難以找到更好的詞匯,畢竟漢服目前仍然是亞文化狀態。)曾經多數同袍會聚集同一社區,很多人由“漢”入“服”,更注重思想性,漢服幾乎成了一種信仰符號,找回民族自信是當時許多同袍迫切的需求。當同袍們談論起“剃發易服”的一場場暴行,那種憤怒由心中勃發,并希望讓身邊人知道這段歷史。也是在當時,大大小小的漢服社團是同袍們聚集的重要平臺,舉辦活動是宣傳漢服的主力手段。
時至當下,同袍數量急劇增長,但社交平臺分散,不少同袍也本著“貴圈亂”,寧可野生的求生欲,對所謂的“漢服群體”敬而遠之。但是當前網絡社交形式,使得同袍很難再去系統了解這件服裝背后的思想意義,民族性不再是漢服所強調的主題,服裝性逐漸占上風。盡管認同“漢服是漢民族服裝”,多數同袍更愿意花時間在購買、開箱、穿搭、約拍上,漢服已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道甜點。我相信仍然有同袍將漢服視為一種民族復興的符號,但從整個群體看,強調思想性的同袍逐漸式微,“剃發易服”成為了漢服歷史中一帶而過的一筆。
這樣的對比,也許會引起一些近兩年“入坑”同袍的不適感。我要明確的一點是,我所對比的是一個整體態勢,并非針對某一類人、社團或個人。如有冒犯,還請見諒。
在貼吧回看漫畫時候,
正好看見當時吧友喜歡用的漢服簽名圖,
像這樣以群體、口號等形式宣傳漢服的簽名圖在當時非常普遍,這是比較常見的一款
《君思故鄉明》這部漫畫如今發布十年,對老同袍來說,他們是自己年輕時候的側影,對新同袍來說,他們是漢服復興運動的先鋒形象,是漢服復興的歷史長河,該漫畫更是精品的漢服運動知識讀本。
曾經,是一群傻傻的年輕人,想要為自己的民族做點什么,傻傻地穿起“不合時宜”的服裝,愿意在街上被人指指點點,與出言不遜的路人爭得面紅耳赤。
更遠的曾經,是一群人,為了自己民族的氣節,死守衣冠,寧可留發赴死也不愿易服茍活。當我們回想起漢服是如何一步步重回社會視野的艱辛,才會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局面。
漫畫中表現的是十年前漢民族服裝與社會認知不平衡的矛盾,十年后的今天,漢服仍然有它的矛盾與尷尬,例如社會資本與漢服同袍在漢服話語權上的存在種種博弈,漢服同袍的認知側重逐漸從“漢”轉向“服”,漢服面臨與古風圈、cos圈、二次元等同的隨時會“退坑清衣”的現狀……如何讓漢服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不產生扭曲,則是當下同袍們應該注意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