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把穿漢服的人稱之為漢服愛好者。
但又不知道如何跟漢服團體溝通?
這些通用詞匯必不可少!
同袍們也可以考考自己
一題一分 你能拿幾分?
歡迎到留言區曬分數喲
先來預熱一下——
同袍
不管是在社交平臺上還是生活中,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把穿漢服的人稱之為“同袍”。“同袍”來源于詩經《秦風 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原意為:怎么能說沒有戰衣?我和你穿的一樣(都是一樣的人)。表現了軍民團結互助,有著高昂士氣和樂觀的精神。延伸到現在為漢服愛好者,復興者們之間互相勉勵的稱呼。
來料
來料就是將布料寄給裁縫制作衣服,當然現在基本上也沒有裁縫了,但是有漢服的商家。為了適應現代化的消費流程,很多商家都是制作分碼漢服。但是漢服因為剪裁特殊,想要穿著合身,通常需要量體裁衣,所以一些對服飾要求較高的同袍,會自己聯系漢服商家,提供自己的身體數據,甚至提供布料、形制,來制作漢服。
魏晉風
很多人可能還比較疑惑,以前魏晉風是非常流行的,為什么現在被稱為“魏晉風”?因為魏晉風的外形基礎根本不是壁畫或文物,而是古裝劇中的武俠風,部分商家逐漸發現,在研究文獻中,魏晉朝的服飾根本不是這樣的,現在正規的叫做“晉襦”。也就是說這種服飾在很多人眼里不能算是漢服,所以就叫“魏晉風”。
馬面
馬面裙,又叫做馬面褶裙。馬面裙始于明代,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馬面裙一共有四個裙門,側面打褶,中間的光面即稱為馬面,除開前后的光面,即馬面不打褶外,其余的部分都是有打褶的。馬面裙的制式為“四裙面、兩片式”為主,這里的兩片式不是襦裙的兩片式,而是兩兩重疊,裙頭連成一片。
形制
漢服并不是指某一件衣服,而是泛指一個有著完整基本結構的衣冠系統。“形制”一次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順帶一提,古代是會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來看待。漢服眾多的形制大概劃分文四大基礎類別。衣裳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
為適應現代生活,在形制正確的基礎上改。
漢元素
全稱漢元素時裝,與改良漢服大致相同,融入的現代元素更多。
通袖
袖子長度,一般指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長度,約等于身高。
伸手黨
明明可以靠自己找到答案,卻懶得找,伸手向別人要答案。
漢服
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不單指某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