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衣﹐謂以素為冕服之里衣。
《禮記·郊特牲》:“繡黼丹朱中衣”。孔穎達疏:“中衣﹐謂以素為冕服之里衣”。邂逅漢服,從中衣開始。中衣,也稱里衣、中單,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著禮服時里面一定要加件中衣,如同西裝中的襯衫。普通的常服也可配合中衣穿。穿著時,衣身及領子比外衣更貼體,領緣比外衣稍高。
中衣,穿在內衣和外衣之間,起搭配和襯托作用。多為白色,其中還包括有中衣、中裙,中褲,中單之分。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漢服,也必將回歸我們的生活之中。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傳統服飾的魅力所在。
先來了解一下中衣吧~
狹隘的中衣指上衣的中衣,廣義的中衣包括窄袖中衣、廣袖中衣、中裙、中單。
下面是常見的幾種中衣:
窄袖中衣
特點:窄袖,交領,白色居多。窄袖中衣一般在外搭配常服。
特點:廣袖,交領,白色居多。而廣袖中衣則多搭配禮服。
自唐以后,漸趨簡易,變通其制,腰無縫,下不分幅,故稱中單。
一般中衣面料為:純棉、棉麻、雪紡和單色緞。在顏色上,中衣基本為白色,酷一點可選用黑色。男孩在穿圓領衫時,最好還是穿白色的中衣。女孩子搭配襦裙可選擇有色面料(如翠綠色、嫩黃色、桃紅色、紫灰色等等);禮服用中衣可選用大紅色。
漢服的正式著裝順序為先是內衣,再到中衣,最后外衣。其中中衣不可以外穿,但可作為居家服和睡衣。
今天教大家中衣的制作辦法,喜歡動手的網友們可以嘗試一下喲~
一、上衣制圖
1、確定衣長,胸圍位置,3圍在貼身測量基礎上各加10cm放份,之后為所用尺寸,含放份;
2、確定上身長范圍;
3、確定后領,前領;(確定門襟那點,在上身長線上,連直線,將此直線3等分,在2/3處垂直確定領弧線所經點,弧度自便。)
4、確定袖籠;
5、胸圍、上身長、袖籠確定后,可以確定腰側線,下擺考慮一下,不能小于1/4臀圍即可。
6、底擺微其翹,與腰側線垂直。
在畫完的版型上加1厘米縫份:
二、衣緣制法
圖中完成的形狀是1/4份領子,實際操作時,同樣形狀裁備四份,兩兩相接,標a、b底領的一側與衣領相縫合。此為改良領,對領部多余稍做收縮。如想求“正宗”,“一”字直領即可。
三、下裳制法
原理:取一長方形(長為裙長),將1/4腰寬畫在兩邊,畫對角線,毫不浪費,裁出適合自己的梯形裙片,按此裁法共需6片即可,裳擺大小由長方形的寬窄決定,可自行看布幅著定。
“群”裳而成“裙”。此中衣做法,通理可做日常最簡單的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