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節目的這些隱藏彩蛋,原來節目的服化道指導是古代服飾的大佬陳詩宇。
一本經得起推敲的書才是好書,一檔節目同樣如此。《國家寶藏》第三季每期都很驚艷,不少細節都經得起推敲。相信漢服“同袍”們和小編一樣,是這個節目的忠實粉絲,不知道節目的這些隱藏彩蛋,你們有沒有找到?
彩蛋一:服化道指導是“漢服圈”大佬
第三期中楊紫飾演的文成公主,一身羅衫長裙,盛唐氣象萬千,簡直美翻了!社長搜了一下才發現,原來節目的服化道指導是古代服飾的大佬陳詩宇。2006年,他與漢服愛好者們共同成立了“大明衣冠”中國古代服飾史論壇,還和王非、董進被合稱為“眉燕芳”組合,是古代服飾愛好者圈中的“頂級男團”。后來,師從中國博物館著名文物學家孫機,2019年“眉燕芳”組合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擔任國寶守護人。
關于文成公主的造型,大佬已經在微博po出來了詳細的解釋,社長就直接將原文貼在下面:
“在為楊紫扮演的文成考證設計形象時,我們使用了當時長安最流行的代表性款式——錦褾長袖羅衫、圓領短袖衫、紅黃羅間裙、腰裙、長帔子,長帔子的一段掖入裙腰,也是當時習慣做法。衣料用幾種唐風感強的龜背羅暗花羅,在錦褾、裙腰的部分,特地選用了胡風感的聯珠對鳥紋錦,以及幾款對鹿錦、聯珠花錦,在初唐以及吐蕃墓葬中也都有出土。發型使用雙刀半翻髻,翹頭高臺履。
這套初唐高宗初年的造型,主要參照的是高宗時期下葬的昭陵新城長公主墓壁畫,以及前后一段時間的昭陵貴族墓葬,比如張士貴石門線刻、執失奉節壁畫、韋貴妃墓等。如果有朋友還記得的話,我們十幾年前曾經嘗試呈現過一次,也是當時制作的第一撥唐代造型之一,時隔多年再次搬上舞臺。”
看完大佬的注解,不得不感嘆唐朝文化的包容開放,衣服大膽地采用了胡風——聯珠對鳥紋飾,成為當時潮流,并沒有被視為所謂的“外族文化入侵”。反倒假如當時用“非我族類”的論調來對待,我們也看不到這么美麗的衣服了。
社長也希望現在的漢服能夠越來越日常,畢竟很多好看的漢服價格貴,也沒辦法作為常服。雖然大眾對漢服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通勤是真的不方便~
彩蛋二:故宮600周年
今年是故宮走過的第600個年頭,所以面對安陽殷墟、三星堆、秦始皇帝陵、敦煌莫高窟等老大哥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這個“小弟”在首期登場亮相,也算節目組們為“小弟”慶祝600歲生辰了!
彩蛋三:與嫦娥五號一起守望星空
第一期播時,嫦娥五號成功登月,第一期的角色之一恰好就是清代女天文學家王貞儀。節目組細心安排,看似回顧歷史,卻也在提醒著屏幕前的我們,百年前,我們的文化燦爛若星河,如今是重新拾起自信的時候。
不知道以上這些彩蛋,大家在看節目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除了這些,社長還特意搜羅資料,和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唐朝脂粉裝飾的小知識。
發髻
從初唐到晚唐的近300年時間里,女子流行的發髻大概有18種,而驚鵠髻是初唐最為流行的一種。它繼承了南北朝驚鶴髻的形式,將長發編盤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用帛或絲帶縛住,聳豎于頭頂,在初唐時特別流行。
除了胭脂之外,畫眉在唐代特別盛行,光眉形就有柳葉眉、月眉、遠山眉等16種,不過當時畫眉的化妝品只有三種:螺子黛(沒錯,就是《甄嬛傳》里讓華妃怒氣值暴漲的進口化妝品)、銅黛、石墨。
口脂(包含口紅和唇膏):唐代女子的口紅顏色還是蠻多的,有檀色(淺紅色)、朱紅(大紅色)、絳紅(深紅色),甚至還有用烏膏涂染的黑色。唇膏當時也在貴族男女中都比較流行,有防止口唇皸裂作用。
護膚:口脂、面脂、澡豆“三件套”
國力強盛,人們對護膚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除了上面說過的口脂外,還有面脂、澡豆。
面脂基本都帶顏色,除了白色,還有紫色、紅色和綠色,都有防裂護膚的功效。臘日的時候,皇帝常把它們賜給群臣。
澡豆類似于現在的香皂,原本是用豆末和藥物制成的洗面粉。不過到了唐代,配方有幾十種,是貴族常用的護膚品。
除了這些,還有用于護發的“香澤”,手部護理的手膏,熏衣的衣香。這么多香氣十足的護膚品,看來古人寫的“渭流漲膩,棄脂水也”是真的。
文身
不要以為文身只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古人也很潮。
開放的唐朝,文身并沒有被視為蠻夷陋習,反倒成了一種時髦。有人將山水圖畫文在身上,“刻腹胸為山、庭院、池塘、鳥獸,無不悉具,細若設色”,還有追星狂人葛清,把白居易的詩文在身上,“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凡刻三十余首,體無完膚。且詩間配畫,畫中藏詩。”不得不說,古人追星的狂熱不亞于現在的飯圈女孩兒~skr
有唐一代,開放包容,單從人們的服飾妝容來看,就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漢服復興,重視傳統漢服的復現是必然,然而我們不是活在過去的古人,復興更不是單純的復制,想要讓漢服復興,或許讓漢服融入日常生活,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更多的尋常百姓之家,會是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