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服飾,是華夏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幾年,喜歡漢服的市民越來越多,尤其是女孩兒,穿著繁復古風的漢服,衣袂飄飄,出去逛街、旅游絕對是一道別樣風景。在武城縣,就有這樣一對夫婦,他們靠著一雙巧手,把漢服定制業務做到了海內外。
在武城縣老宮裁縫鋪的展示架上,百子嬉戲、金龍騰飛、童子捧花、花草點翠,漢服百子衣盡顯富貴華麗。漢服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具有漢族獨特風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曾經在北京經營服裝加工生意的宮寶海和趙秀麗夫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了漢服。
“百子衣是 孝靖皇后的出土文物,當時出土了一共四件。這是其中一件的復原款,上面一共有108個童子在這兒嬉戲玩耍。” 老宮裁縫鋪經理趙秀麗介紹道。從為客戶幫忙制作漢服開始,夫妻倆對漢服深厚的歷史及文化底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系統地學習研究。“最開始做漢服,就大量的研究漢服的傳統文化、形制,代表了什么,有什么寓意。” 趙秀麗說,漢服有自己的形制,不可以隨意改變。
由于漢服都有固定的形制,形制的不同,所代表的文化也不同,每種形制的漢服服飾結構、紋飾配件都有不同含義,就連應用場合都有嚴格規定,這讓當時還是“門外漢”的夫妻倆碰了壁。通過學習漢服文化,夫妻倆對漢服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做起來也得心應手。2016年春節過后,趙秀麗夫妻倆返鄉回到武城老家開起了“老宮裁縫鋪”,專門為客戶定制漢服。宮寶海所學專業為服裝設計與制版,“老宮裁縫鋪”開張后,他堅持手工制版,這樣可以滿足很多特殊體型客戶的需求。此外,現在所有的訂單都是通過網店去銷售。客戶自己買布料寄來,從網店拍下制作的工費,再通過客服去跟客戶核對數據安排制作,然后發貨。
趙秀麗夫婦借助互聯網,打開了漢服訂制化的銷路,生意也越發紅火。可就在這時,剛剛培養起來的工人,卻離開了裁縫鋪,選擇了自己創業,有些訂單也被帶走。剛剛有了起色的裁縫鋪,又被打回了起點。為了確保信譽,夫婦兩人一邊高質量完成訂單,一邊培養新人。在夫妻兩人的堅持下,憑借著過硬手藝,裁縫鋪的訂單又逐漸增多。老宮裁縫鋪經理趙秀麗說:“我們都是靠口碑,通過老客戶介紹新客戶,大學生客戶也不少,目前每個月訂單量達到1000余件。”隨著裁縫鋪生意越做越好,漢服文化對夫妻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兩人也把弘揚漢服文化當成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