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關于馬面裙的科普。
寫在前面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關于馬面裙的科普。
本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
◆ 什么是“馬面裙”
◆ 為什么叫“馬面裙”
◆ 馬面裙裙門之寬
◆ 馬面裙的四米?與六米?之分
◆ 馬面裙的平行褶與梯形褶之分
一
什么是“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稱為“馬面”,因為其兩側打褶,所以絲博將稱之為“側褶裙”。不論上衣長短袖型,明代婦女穿著的裙裝,多以“兩片共裙腰、四裙門”的馬面裙為主──四個裙門在穿著后,由于前后交疊,只會看到兩個馬面。
馬面的前身,宋代黃升墓出土兩片裙
一般認為馬面的前身是宋代的兩片裙,之后發展為在腰側打合抱褶的裙式。
從明代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可以看到從兩大片布拼接,到腰側有打褶的發展痕跡。
二
為什么“馬面裙”
明代小說如《金瓶梅》中,對裙子的描寫,其實是描述顏色、質地、工藝的。
簡單的如:藍織金裙、大紅妝花寬襴、柳黃遍地錦裙、白碾光絹挑線裙兒、金枝綠葉沙綠百花裙;
繁復的如:一尺寬海馬潮云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
因為明代女裙,馬面裙占了絕大多數,因此不需要刻意描述形制。到了服飾史中,為了區別這種有馬面構造的裙子,而將之稱為“馬面裙”。
三
馬面裙的裙門之寬
在錢樟夫人華氏墓的文物還沒展出之前,我們能看到裙門最窄的馬面裙是王洛家族徐氏墓的13公分,而裙門最寬的馬面裙可能是徐蕃夫人張盤龍墓的38公分。
華氏墓的文物更是讓人驚嘆,裙門竟然只有5公分寬。也因此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馬面裙的裙門寬度,是相當自由的,絕對沒有跟著腰圍走這種事。
四
四米?與六米?之分
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說道:“古云:‘裙拖八幅湘江水。’幅既有八,則折紋之不少可知。予謂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觀,尚須十幅。”裙子要美要仙當然要十幅,也就是六米?。
明代文物,還沒挖到六米?的馬面裙。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商家拒接六米?的原因。
一般常見的裙子是用四幅拼成的。像是張盤龍這件就很明白的寫了,每片四幅,下擺圍480公分。下擺四百多公分是明代馬面常見的數據,所以一般會建議做四米?的裙子。
五
平行褶與梯形褶之分
馬面裙的褶子打法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等寬的平行褶,一種是上窄下寬的梯形褶(或稱喇叭褶)。
裙門的寬窄如何認定,假設一邊的褶子區小于裙門寬,那就是寬裙門,應該搭配梯形褶。
如果一邊的褶子區大于裙門寬,那就是窄裙門,應該搭配平行褶。
寬裙門+梯形褶的文物
窄裙門+平行褶的文物
采用梯形褶的原因是,裙門寬了以后平行褶只能集中在兩側,無法蓬開,所以要用梯形褶。如果是窄裙門,褶子區夠大,用平行褶自然可以處理。(梅影詩魂-梅雪無名)
今天再給大家推一個同袍畫的簡單易懂版馬面裙制作圖解,沒有漢服制作基礎的小手工可先用紙張等比例縮小尺寸,跟著這個教程折疊一下。已有基礎的,跟著做就行了,注意計算好數據哦~
文物鎮,先看看明制馬面的結構圖——
這兩張實物圖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兩側褶子是怎么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