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次正規(guī)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
3月10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舉辦國服評選,推出中華正裝”的提案。楊朝明認為,服飾風貌標識文化身份,一個民族的服裝蘊含了特定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內涵、審美基調和民族特色,體現(xiàn)著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在需要大力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國不能沒有自己的“國服”“正裝”,“舉辦國服評選,推出中華正裝”可以推動中華禮儀系統(tǒng)建設,喚醒中華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楊朝明表示,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華民族須有自己的“國服”或“正裝”,不少有識之士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楊朝明建議,舉行全國性的“國服評選”,在國家層面上統(tǒng)一協(xié)調,精心組織,可以成立專門的指導機構,統(tǒng)一研究部署,或通過“國服制作比賽”之類合適的方式進行評選活動,推出具有引導價值意義的“中華正裝”(或稱“國服”“華服”)。
具體來看,比賽可通過地方推薦的形式,首先由地方選拔,逐級推薦,以推動各地關注“中華正裝”問題,營造輿論氛圍,形成探索熱潮,推動文化認同;要立足于歷史與時代的高度,各級比賽充分注意把握歷史的長度、時代的寬度,吸收邀請服裝、藝術、歷史、文化等各領域專家參與,作為活動的指導與引領。最終推出一批優(yōu)秀作品,作為“中華正裝”的推薦方案。
看到這里,不少同袍肯定已經(jīng)想到了關于漢服的歷屆報導,歷屆兩會代表先后至少提出6份與“漢服”相關的議案(不排除有其它未獲媒體報導的漢服議案),其中人大3份,政協(xié)3份;最早是2007年的,最近是2017年的;有一年兩份議案的,有一人先后提兩份議案的;有明確漢服的定義的,有美麗的錯誤的;分別從形制、作用、產(chǎn)業(yè)、民族自信等多角度著手,希望漢服能得到國家重視,從而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2007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宏明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劉明華建議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二、2013年和2014年,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改琴連續(xù)兩年呼吁:“推廣和普及漢族服飾是保障中華民族文化特性、培養(yǎng)民族文化品性和建立民族文化標示的有力措施。”
三、2015年, 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錢建民談及去年去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訪問的經(jīng)歷,“每一次正規(guī)場合,我都身著一身漢服。” (錢建民對漢服形制亦有誤解)
四、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江西恩達麻世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新海建議,以麻紡為載體,大力支持漢服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
2017年5月1日,棉紡織家黃道婆的生辰,央視春晚海派旗袍秀表演團與上海多家漢服社團來到位于上海植物園內的黃母祠禮先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直到2017年,中辦、國辦日前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節(jié)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xiàn)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才把“傳統(tǒng)服飾”這一定義深化為“中華節(jié)慶禮儀服裝服飾”,并以此方向助力推廣。
而自從中辦、國辦引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節(jié)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xiàn)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我們便不斷的探索中國的國服到底是什么呢?
2017年4月8日,安徽黃山,模特身著特色婚禮袍服。(圖源:視覺中國)
商周的上衣下裳、秦漢的袍服、隋唐的高腰襦裙、明代的鳳冠霞帔、清朝的馬褂、民國的中山裝.....這些為世人熟知的服裝種類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人們的身份、職業(yè)、地位,也深深鐫刻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烙印。
當?shù)貢r間2017年3月2日,日本駐越南大使館舉辦酒會,明仁天皇夫婦參加,皇后著 出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僅發(fā)揮著遮體避寒的功效,更是成為禮儀制度和時代文明的鮮明載體。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奧黛、印度的紗麗、韓國的韓服....這些民族特色服飾已經(jīng)被全世界所熟知,并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征性符號,而中國卻缺少這樣一個象征性的符號,至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件能夠樹立國際形象的”國服正裝“。
當?shù)貢r間2017年4月30日,沙特阿拉伯吉達,德國總理默克爾出訪沙特,與沙特國王薩勒曼會面,沙特國王一席阿拉伯長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薇表示,許多參加外事活動的中國人都希望能穿著具有本民族特色、帶有一定儀式感和文化包容性的服裝出席重要場合,但遺憾的是在我國這樣的服裝暫時沒有。我國外交人員多數(shù)場合都穿西服。她認為,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活動日漸頻繁的今天,確定一款“國服”十分必要。
2015年4月25日,在浙江舟山,一女子身著高腰襦裙參加抓周禮活動。高腰襦裙是漢服的一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目前對于確立我國“國服”還存在爭論,女式主要是漢服和旗袍。
2017年3月26日,南京,三十余位身著漢服的女子在禮官祝祭詞中以大報恩塔為背景,獻酒上香、行四拜禮,上演傳統(tǒng)的上巳古禮儀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幾千年的中國服飾,無論是旗袍、漢服、馬褂還是中山裝,這些具象的服裝造型都僅是服飾的外在形式,真正讓這些形式千變萬化的是其背后的審美精神和文化氣質。中山裝就是孫中山先生對于西服的改良。因此,當代的"國服"不能將繼承傳統(tǒng)簡單地等同于模仿傳統(tǒng)服飾的一些表面式樣。
2011年3月26日,北京服裝周,北京紅都展示中山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簡單地把過去的漢服拿過來是不行的,’國服‘設計要既東方,又很國際。”清華大學美院教授李薇認為,“國服”的推出歸根結底是一種國家行為,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設計師深入研究了解如何使用我國精湛的傳統(tǒng)織染繡工藝、縫紉工藝、圖案寓意等,再次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國際先進的服裝設計理念。(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4年的APEC會議上,各國領導人一身具有中式風格的服裝再次成為一道引人矚目的靚麗風景。APEC領導人衣飾上的“水云”圖案是用廣繡技法繡上去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3年8月13日訊,臺北,某品牌秋冬新品發(fā)布會。該長發(fā)布會的服飾均是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基礎上注入時代流行元素。精致典雅的復古刺繡、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花繡、細膩的珠花工藝,輔佐運用最頂級的綾羅綢緞絲與絹,將傳統(tǒng)旗袍廓形極致展現(xiàn),融合現(xiàn)代時裝流暢的剪裁運用,將跨時代風華與無盡優(yōu)雅的意境表露淋漓盡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服飾風俗的形成離不開積極的倡導和引領。“必須發(fā)揮代表性地區(qū)和代表性人群的帶頭作用,從倡導重要禮儀場合著‘國服’做起,逐步形成中式服裝復興的格局。”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建議。
當?shù)貢r間2017年2月26日,美國好萊塢,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舉行,成龍身著改良版中山裝走紅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亮相于各類外交場合的中國民族服飾引起世界的普遍關注。當?shù)貢r間12月6日,成龍一身中山裝戴著頗有民國風的氈帽亮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4年12月23日,北京,北京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展首次面向市民開展。40套制作精良的中國服裝,讓市民近距離領略東方服飾的博大精深和傳奇魅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表示:在隆重的外交場合穿中式服裝是對民族服飾文化最好的、最有力的傳播,更能彰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國家形象。
2006年11月19日下午,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首腦會議在越南首都河內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討論,通過了領導人宣言,并身著越南傳統(tǒng)長衫“奧黛”(“ao-dai”)拍下了一年一度的合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3年9月8日,越南河內,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身穿韓服在一個時裝秀上講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艷認為,服飾史華夏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風采,今天的民族復興必然要求復興傳統(tǒng)服飾文化,當代中國人穿著屬于本國的中式服裝是身體力行展現(xiàn)民族自豪與自信的重要手段。同時,國服作為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文明發(fā)展的標志。
2017年3月18日,重慶,百名高校學生身著漢服體驗傳統(tǒng)文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行為法學會法治中國詩書畫院院長汪國新認為,國服不僅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更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歷程中思想文化、藝術沉淀的濃縮。“在中國發(fā)展壯大以后,通過打造中華‘國服正裝’,保護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塑造民族之魂,已成為時代的需要和民眾的普遍共識。”
關于我們的國服,各位同袍可以在下面留言,說出你的觀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