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青年對漢服的熱情,以及醉心古典風格的裝扮,反映了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青年的認可與挖掘,這是一種不斷壯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傳統文化活力復興的體現。
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頭、熙來攘往的尋常巷陌,時常會覓見或翠袖紅裙、綺衣錦裳,或寬袍廣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漢服早已從小眾青年群體的文化表達符號逐步走入大眾的審美視野。
在審美變化的背后,回避不開的是蘊含在漢服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推動青年群體走向潮流前沿。
火花:質疑和堅持的碰撞
26歲的皇甫月驊在2009年第一次穿上漢服外出時覺得,這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氣才能做到的事。她的挑戰來自家人和旁人不解的目光。
近十年過去,她的感受變化很大:更多青年喜歡并穿著漢服,更多人不再認為著漢服是奇裝異服的展示或者嘩眾取寵的表演。
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它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興盛于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于一身,以交領右衽、系帶隱扣等為主要特征,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在服飾上的投射,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如今,不僅中國學生經常著漢服舉辦 ,再到清明踏青、中秋賞月。
可以說,諸多青年以漢服為起點,一點一滴地了解中國傳統習俗、禮儀,學習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傳統技藝,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吳悅說,起初接觸漢服是出于對美觀的考量,裝扮上華美的漢服,可以拍出為人稱道的照片。
可連她自己也沒想到,在這一過程中,她喜歡上考據漢服,通過翻閱古籍,她不斷學習不同朝代服飾的特點,還經常幫漢服賣家找錯。
皇甫月驊介紹,協會中很多青年開始選擇漢服一部分是源于審美和前衛的追求,而更多的青年在這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北京漢服協會名為“含章”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已開展一年,活動以填詞、刻章、作畫等多種形式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目的就是希望由漢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
盡管給所有穿漢服的青年找到一個共同的出發點是比較困難的,但既然有這么多的青年愿意穿上漢服,說明他們從心底里悅納漢服。
這也與蘊藏其中、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情結難以分離。青年對于歷史的尊重、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恰巧通過漢服這樣的載體得以呈現。
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下青年對漢服的熱情,以及醉心古典風格的裝扮,反映了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青年的認可與挖掘,這是一種不斷壯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傳統文化活力復興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