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彼此間稱為同袍,我們從事這一項民間運動——漢服復興。有人嘲笑我們復古穿越,我卻不能笑話他們無知無識,因為我知道甚至很多“同袍”自身,他們都只是暫時沒有理解,漢服是什么?
我們彼此間稱為同袍,我們從事這一項民間運動——漢服復興。
有人嘲笑我們復古穿越,我卻不能笑話他們無知無識,因為我知道甚至很多“同袍”自身,他們都只是暫時沒有理解,漢服是什么?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而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尤其遇到重大節慶,他們通常會穿上民族服飾,甚至鄰邦朝鮮半島都有韓服,日本有和服,越南、英國、德國、埃及……任何一個有點歷史的國家和民族。
那么和服的“和”指什么?顯然是日本的“大和”民族,藏袍的“藏”字呢?當然是指藏族同胞,旗袍的“旗”是什么?旗人,也就是滿族同胞,相信你已經知道漢服的“漢”了,對于智商大于木頭的,只要肯動腦子想一下就會知道,漢服并不是古裝,而是民族服裝,不是時間象征,而是族群的象征。
漢服的衰落是在清朝的“剃發易服”,清初(1645年)滿族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包括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發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但民間流傳著“十從十不從”的民謠:“儒從而釋道不從”及出家人不變仍可穿明朝的漢式服裝“娼從而優伶不從”,戲臺和舞蹈表演多有前朝之事,不穿前朝的服飾沒法演。因此,和尚、道士、戲子等至今仍保留傳統的漢式服裝,只不過略有變化了,所以漢服其實從未離開過,而是在歷史的夾縫里,艱難的存活了下來,期待在消失前,從新流行和復興,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代,時機已經到來了,漢族是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民族,加上歷史悠久,漢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我們無法只用言語來概括,漢文化的所有內容,漢服一樣也承受不起。
三千多年來,漢服影響了整個亞洲的服飾體系,在每個時期卻又不同,代表不了隋唐,同樣不代表今天,他就是一個民族符號,無法代表卻又見證著秦漢,見證著隋唐,見證著大明朝,見證著今天和未來。紙,自誕生起我們就使用著,但不能說用一下紙就穿越到西漢了吧!
同樣不能說穿一下漢服就穿越了,當然,如果你見到什么“四阿哥”,那么恭喜你,見到消亡的東西才叫正真的穿越了,因為他停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而漢服作為一種尚在的民族標識,本身就沒有消亡,也從未離開過。
韓國的 ”“韓服”“古裝”。
有那么一天,在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照里,能看到一位穿著漢服的小朋友。
有那么一天,在國際民族文化交流上,我們能穿上漢服,自信而大度。
有那么一天,我們越來越重視自己傳統節日,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
有那么一天……
有那么一天,我們能重整“衣冠”,再造“華夏”。
對于整個漢服復興運動來說,復興的絕非一件華美的衣裳,而是整個中華的復興。作為主體的華夏漢民族有著不應推卻、也不能推卻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努力去傳承復興自己的文明,只能和其他民族同胞一起被西化,一起失去自己文明的靈魂。“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我們需要一面旗幟來引領我們。
何為“華夏”?衣與禮?榮與大?“華夏”究竟是什么?
——是華夏生活方式:華夏衣冠(綜合承載華夏文明的漢服)、華夏食飲(禮俗合宜、衛生優雅的華夏飲食文化)、華夏建筑人居(清雅大度、氣韻生動的漢族建筑藝術)、華夏禮儀(禮儀之邦的禮儀生活與生命禮俗)、華夏歲時節日(農耕民族重天節農時、祈福保健、和諧天人、團圓溫馨的優美的節慶生活)……
——是華夏藝術與審美:漢語文學、華夏樂舞、華夏美術、華夏戲劇、琴道、棋道、花道、弓道、武學 ......
——是華夏生產經濟與科技技藝:農耕文明傳統、民族科技文化、華夏醫藥 ......
——是華夏制度文明: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思想,軍事,華夏教育思想 ......
——是華夏思想與精神:儒、釋、道,諸子百家,華夏道德(超越一家的學術倡導為全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民族氣質、風骨與美德),華夏史觀(對于華夏自身,對于中國歷史的看法)
……
始自衣冠,達于博遠。我們要復興的,正是厚重如斯。
漢文明-華夏文明本身就是富有包容精神的開闊的文明體系,但是吸納不等于可以異變,包容不等于可以毀損,華夏文明始終有自己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和文化風貌——禮儀之大,章服之美,陰陽之諧,天人之和。忠義仁孝的道德哺育,崇韻尚意的審美理想,修齊治平的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用中執中的中庸之道……這正是中國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是我們所要尋找、學習和弘揚的東西。
尋找、學習和弘揚漢文明-華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和文化風貌,這也正是漢服復興所指所向。
文化的傳承,不僅是靠浩瀚的典籍文獻,也不僅靠專家學者的研究評論,最有生命力的傳承是融入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我們所說的復興不是要回到封建社會,而是通過漢服,復興漢服所承載的文化精華 ,進而復興整個華夏文明。
華夏復興,衣冠只是起點。
復興之義
服飾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文明,是產生、發展、演化中的文化體系。民族服飾更是一個民族的象征、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漢服的復興,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重建中華禮儀。通過漢服尋求傳統文化的突破,激發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在對本民族文化、精神、氣節進行認同和回歸的同時,實現中華傳統的復興、文化的復興、文明的復興。根深自然葉茂,源遠才能流長。有了厚實文化根基,國家才有切實的軟實力,才能重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
尊重與復興傳統文化,并非提倡復古。復興不是復古,不是以古制今,而是古為今用,從人們現實生存和發展需要出發,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結晶,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風格和現代氣魄,從而體現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