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傳統節日與“吃”密不可分。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除夕吃年夜飯……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傳統節日與“吃”密不可分。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除夕吃年夜飯……端午節過后親友相聚,聊得最多的是“吃粽子沒有”。傳統節日儼然成了人們舌尖上的盛宴,其蘊含的濃厚的文化“味道”去哪兒了?
傳統節日之所以能沿襲千年不衰,除了獨特的風俗、飲食和娛樂方式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深深扎根于億萬民眾心中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繼春節之后加入了法定節假日的行列。商家嗅到了這一生財之機,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商業炒作、旅游開發,節日經濟日漸繁榮,傳統節日越來越商業化、娛樂化、功利化,節日的文化內涵卻被有意無意地邊緣化了。
端午節期間,一些媒體進行了“端午節做什么”的街頭隨機采訪,有人說吃粽子、賽龍舟,有人說休息、聚會,有人說逛街購物,然而追思古圣先賢、弘揚傳統文化、抒發愛國情懷的卻不夠多,以至于原本就應該在傳統節日期間進行的誦讀國學經典、行古禮祭屈原、插艾草浴蘭湯等活動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活動方興未艾,“百家講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國學節目的熱播,掀起全民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傳統節日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挖掘和整理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在民間蔚然成風,進而潛移默化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中華文化賡續綿延,傳統節日亙古流傳。希望在喜慶祥和的傳統節日里,少一點商業化、娛樂化、功利化傾向,多一些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讓傳統節日回歸文化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