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網絡上,不少人推廣“漢服”時,拿出來的例證也是:韓國和日本在傳統節日時仍穿自己的民族服裝,為何我們反而不穿“漢服”?這實在也有點“愛貴邦衣冠,我這尊時王之制”的唏噓。
最近讀葛兆光老師的《想象異域》,發現一件頗能古今類比的事情:朝鮮在明亡后衣冠仍遵循明制,據朝鮮的《燕行日記》記載,一個朝鮮使節遇到一個清朝的漢族讀書人,談到衣服的問題,漢族讀書人唏噓“愛貴邦衣冠,我這尊時王之制”。這讓我不禁想到,如今在網絡上,不少人推廣“漢服”時,拿出來的例證也是:韓國和日本在傳統節日時仍穿自己的民族服裝,為何我們反而不穿“漢服”?這實在也有點“愛貴邦衣冠,我這尊時王之制”的唏噓。
講“漢服”,而不說“古裝”,其實重點不在于傳統,而在于民族。曾經在APEC會議上引領風潮的“唐裝”,雖然傳統,卻并不為“漢服”愛好者認可,因為它的形制更像清代,是滿族的裝束。但漢族的服裝是一直在變化的,所謂“一代有一代之衣冠”。如今,“漢服”的形制也并未統一,“漢服控”們出游,往往各朝各代的人走一起,甚至有人“漢衣唐裳”玩起混搭。我的老師胡中行先生曾作詩諷之:“不識漢唐和宋明,青衫紫綬雜冠纓。如何了得蒲團上,著個龍袍唱道情。”
“道情”是一種極通俗的民間曲藝。正如好多“漢服控”抱怨,當他們身穿“漢服”自豪地走在街頭時,得到的并非艷羨和贊美,而是被行人議論為“拍古裝片的”或者“玩Cosplay的”,讓他們痛心衣冠不存、禮儀已失。這又好像《想象異域》里面談及的,當清代立國已久,不少人已淡化了朝代更迭的記憶,甚至連明代的衣冠式樣都忘記了,看到以穿明制服裝為榮的朝鮮使節,竟嘲笑為“場戲”,因為當時只有戲臺上才穿這種服裝。
說起來,倒也未必是時代的“禮崩樂壞”,而是現代“漢服”本身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雖然不少人講究“漢服”的形制,搬出古畫來研究考證,力求還原,然而這些作為衣冠禮法的式樣,大都是古代的士族或者貴族之服,其造價并非平頭百姓消受得起。即便形制正確,以粗劣布料仿造,傳統手工刺繡代之以現代機器印花,聚酯纖維來學“風吹仙袂飄飄舉”,終究難逃東施效顰之嫌。
從另一方面看,明代衣冠尚能在清代的戲臺上“還原”呈現,讓朝鮮使者感嘆“戲臺亦有妙處,以其有漢官威儀也”。到了現代,我們雖然也有古裝片,里面的衣服可就千奇百怪了。“古人”們頭頂大波浪,穿著蕾絲洋裝,簡直比現代人還“潮”。也許真正該痛心的,不是衣冠失傳,而是古裝片里不加考證地“張冠李戴”誤人子弟,讓沒有機會接觸傳統服飾的青少年,還以為那就是傳統。
“漢服”已經成為了過去,對此感興趣的人,與其盲目地將其“復活”,倒不如先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相關學術著作,比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了解其內在的傳統精神。面對鄰邦的“守古制”,我們也不需要任何的民族自卑。要知道,在改易服色上,曾有過什么樣的血腥歷史。但這些歷史都不應被抹殺和拋卻,至少漢民族沒有消亡,沒有被同化。一個民族應該正視自己的歷史,這比保留一件過去的衣服更有意義。
那些慮衣冠之不傳的“漢服”推廣者們,號稱復興傳統,打出各種“漢服”宣傳照片,大贊中華衣冠之美,可無論在微博還是微信上,總是不經意露出“漢服”商家的鏈接或者店名來。一個民族的服裝原本是自然發展變化的,任何人為規定的背后必然有著利益的驅使。“漢服”的背后是巨大的商機。一件普通的“漢服”,售價動輒兩三百元,不少甚至上千元,而其“推廣”對象大都是沒有經濟能力的青少年。日語將非分之志稱為“野望”。真正愛好傳統服飾的人,莫要被別有用心的人煽動,有些人,實在不是為了復興傳統和弘揚國粹,而是有著自己的“野望”啊。
小編點評:如今漢服宣傳都是單向,社團無法解決團體的購買能力,如此受益方為背后不費宣傳的商家;而商家肆意抬價,將一般成本的漢服高價出售,且不說是否包含設計費用,但一般人所需漢服不過簡單而已,如此……尚如今價位居高不下,是否違背商家的宣傳道德?恐怕外人看來,皆以為社團不過為商家所利用,或是備受誤解之誘因。如文中所言,所行所有商業目的,或是無形被商業引導,那么不如靜下心去,去研習服飾,要大好過對漢服的盲目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