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漢服協會會長鴻臚寺少卿受邀在華夏文化研習會漢服運動大講堂作了專題講座,回顧了對北京漢服事業 (特別是社團)發展的歷史,對當下和未來談了觀點和看法。現將講稿擇要編輯整理,供廣大同袍參考。
北京漢服運動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大家好,今天受邀來做這個講座,非常榮幸。這也開辟了漢北和華研會兩個社團互動交流的一種新形式。不過,我講的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只是我興漢十年來的所見、所知、所思,希望與大家相互啟發、相互交流,有不妥不對的地方還希望各位批評指正。
說明
先做一個說明,今天的主題是北京漢服運動,所以我盡量不談全國的事,不談宏觀的思想、理論,不談微觀的個人和漢服活動。既然主談漢服運動,也不會涉及形制款式,盡量不談漢服產業與漢服商家。由于本人長年在北京的漢服社團活動并參與建設,所以今天將更側重于談社團的發展問題(高校社團我了解不多,就不妄談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對于十四歲的漢服運動來說,線上線下的社團(平臺)一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推手和舵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可能仍舊如此。此外,區分北京漢服運動的“昨天”與“今天”,我更愿意用2013年作為時間節點,至于原因,一會兒我再詳談。
第一部分:環境惡劣 篳路藍縷
——北京漢服運動簡史
先來講講北京漢服運動的歷史。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我認為是:環境惡劣、篳路藍縷。
當然,北京和上海等很多都市一樣,開展漢服運動的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名人輩出。說到歷史,早在2004年10月,就在北京舉辦了全國漢網網友的聚會。說到地位,作為首都、作為政治文化中心,不言而喻。說到人物,天涯在小樓、陳小沫、孫異、小豐、楊娜、璇璣等界內元老或名人,都或多或少在北京工作、學習或生活過。就連囧冰,也長期以北京作為其大本營。
早期北京漢服運動的一大特色是難度大、阻力大。第一次漢服活動,就引起了無良媒體“壽衣上街”的報道,這也成為漢服活動引發的第一場官司。此后持續幾年的活動,被壞人舉報污蔑為反動集會、封建迷信活動等,被媒體刻意歪曲報道,被路人指責為“日本人”,是很常見的。我還清楚地記得,北京漢網團隊的組織者小豐被請到電視臺與李承鵬辯論奧運會該不該使用漢服,幾乎所有正面的聲音被剪輯,令人欲哭無淚。有一段時間,漢服群里混進了“密探”,魚龍混雜,為避免那些勢力的造謠、恐嚇、破壞,小豐只得逐個給可信的人電話通知活動的具體時間地點。我就是在那個時候(2007年七夕),開始參加小豐團隊的活動。
隨著漢網的幾次分裂,漢網小豐團隊開始了本地化過程,天漢臘腸團隊組織的活動逐漸減少,與小豐這邊逐漸融合,在北京把漢服活動做得比較大的,就只剩了小豐這一家。2008年5月百度漢服北京吧的建立,是本地化的一個顯著標志。這個時期全國的情況也大抵如此,許多老牌地方社團都是這個時間段建立的。
2009年春小豐離京后,北京漢服團隊開始了組織化的進程,我們所熟知的“漢服北京”就是這時正式成立的。此后一直到2012年左右,可以說是漢北一家獨大的時期。只此一家,也就決定了這是北京同袍共同的組織,來京、在京的同袍找組織只能找它(而且當時的校園社團還沒有普遍發展起來),別無選擇。
一家獨大,有利也有弊,有甜更有苦。北京這么大,來自不同階層、持有不同立場、帶著不同目的的各類同道都來投靠,漢北在人數和影響力的快速擴張中,不可避免地良莠不齊、心氣不一。當時的漢北在立場上選擇包容、中庸、不爭論,在管理上采取小組制、選舉制,實施復雜嚴格的入會標準,現在看來也是必然的選擇。這種發展策略的好處是,團結面廣、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同時也包容了虛無主義、娛樂化傾向、復古泥古觀念、小幫派意識等等,埋下了一些不好的種子。
第二部分:高速發展 喜憂參半
——北京漢服的現實、機遇與挑戰
現實情況
接下來我們說說北京漢服的現實情況。如果也用八個字概括,我認為是高速發展、喜憂參半。
2013年前后,是全國漢服運動的一個重要時刻。第一次出現了全國范圍內的活動(西塘漢服文化周和中華禮樂大會),而且一出就是倆。漢服北京通過全國性活動的平臺展現了實力和魅力,可以說是名聲大噪,漢北的管理模式、活動形式也引起一些社團效仿。同時期,北京的社團多元化加速,華研會、墨舞天下等社團也是在這個時間陸續出現或趨于活躍的。也是在此時,漢北繁榮中的隱患日漸顯現,開始進入矛盾問題多發期尖銳期。一家獨大“破局”,北京同袍共同的大家庭不復存在。形成這個局面,原因很多,有歷史積累,有個人原因,也有一些人的現實利益考量,但根本上來說,還是因為漢服在北京在全國都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同袍多了,起社容易了,社團骨干們的利益訴求多元了,各方勢力在一個屋檐下抱團取暖沒有現實必要了。
況且,北京這樣一個超大型國際都市,比一般城市地方大、人口多自不必說了,更關鍵的是社會分工更為精細、社會分層更為復雜、階層界限更難逾越,人們的“腦子”非常多元且差異巨大。所以,漢服一旦興起,社團多元化在北京這樣的地方是有深刻的社會基礎的。近幾年社團內部小團體小群組“出走單干”的現象比較多,也是符合這個社會基礎和發展趨勢的。未來的北京漢服界,社團很可能進一步多元化,漢北、華研會這類大型社團“下蛋”、被“割肉”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機遇與挑戰
說完社團發展的現實情況,我來分析一下目前北京漢服運動的機遇與挑戰。從機遇和利好的角度來看,經過我們十幾年的努力,漢服的春天終于來到了北京,總體局面可以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質的變化。北京的漢服產業迅速發展,社會的認可度普及度大為提高,同袍數量激增,大多數大學和部分中學都有了漢服社,政府、媒體、商業力量開始聲援支持或參與介入。特別是今年初中央關于支持傳統文化的文件公布后,更加速了上述趨勢。
說到挑戰和危機,也很值得我們重視和憂慮。在我看來,也是在全國具有一定共性的普遍問題。即:衣服遠快于思想,商業遠快于公益(我用這個“遠”字,是為了說明,這個現象過去就存在,但現在更嚴重了,思想和公益恐怕是已經“遠遠”落后了)。和十年前同袍激情滿懷、找組織的情形大為不同,現在的同袍有很大一部分,喜歡的是“野生”,是“圈地自萌”(當然,這和一些漢服社團自身比較混亂、口碑不好關系也很大)。更有甚者,不去研習漢文化,不去深究漢服運動思想源流,不參加漢服組織,也不持有任何為漢服復興努力或奉獻的意識(我概括為“四不”)。今天我在“說給漢服”上又一次看到有投稿人說,我就是只喜歡漢服,它就是一件衣服,承擔不了民族大義和文化復興之類。我看了一下評論,支持和反對者居然達到了10:1,這個數據是多么可怕!如果這個比例在北京適用,那就是說如果反對上述觀點的同袍有一千人(這個數可能與漢北華研會兩社所聯絡的同袍總數比較接近),那么支持這個觀點的漢服人群可能有一萬人。再以后,出現以“四不”為宗旨的所謂漢服社團,真的不足為怪。
再有就是漢服相關商業的發展可能對公益形成沖擊。同袍自營的漢服產業,一般還能對漢服普及的公益事業有所支持和推動。而外來商業資本的介入,在給漢服產業帶來資金和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可能爭奪對漢服概念、對漢服運動理念的解釋權,對現有的漢服界、漢服社團形成干擾、解構,使我們邊緣化。這個問題比較宏大,一些業內前輩近年來也多次講過,我這里就不贅述了。
第三部分:不忘初心 團結合作
——北京漢服社團的未來之路
我們不僅應該對當前的形勢和趨勢有清晰又清醒的認識(第二部分已述),也應立足北京這個城市的實際情況,找準在這里開展漢服運動的優勢與劣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政治方面
北京是中央政府、中央媒體及很多名企總部、文藝學術各界的名人名院的所在地。優勢很明顯,那就是很容易搞出大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劣勢也很讓人頭疼,治安管控比全國絕大部分地方要嚴格,我們的漢服活動動靜稍大,即使是完全正能量的言行,也經常被制止或干預。北京的社會組織政策也幾乎是全國最嚴的,目前還沒有哪個漢服社團在北京徹底地實現民政登記。
插一句,這些年來,北京同袍在中國的政治、知識、傳媒等各界精英面前展現了良好形象,為爭取高層對漢服運動的支持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甚至可以說居功甚偉。漢服運動有當下這個好局面,是包括北京同袍在內的全國全球同袍共同努力爭來的,而不是其他的誰誰賜予的。
人才方面
北京的人力特別是智力資源還是比較富集的,對在京社團骨干層領導層的綜合素質是一個保障。同時,北京的一個特點是,我們同袍們可利用的資源不少,但真正有掌控權的“說了算”的資源卻很少(因為北漂和純土著掌控的資源少)。而我們組織中的北漂和外地學生黨很多,經常是剛剛培養起來,就不得不離京了。即使在京生活,總體的工作和生存壓力比其他城市還是挺大的,能拿出很多時間精力做事的并不多。
文化底蘊方面
北京可能是文化場所最密集的城市,同時民風(特別是純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