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始于黃帝,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而后一路發展演變至明朝。之后清朝滿人入關,大舉剃發易服,一直沿襲數千年的服飾傳統就此斷裂。
漢服始于黃帝,定型于周朝,并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而后一路發展演變至明朝。之后清朝滿人入關,大舉剃發易服,一直沿襲數千年的服飾傳統就此斷裂。
而進入現代,漢服更是塵封的記憶。人們甚至會把漢服與和服、韓服混淆。除了服飾之外,其他的傳統文化也在點點消逝。除了文獻記載的唐詩宋詞,可以讓我們找到一些當年漢民族的習俗和文化外,生活中的我們,已經漸漸地淡忘了祖先代代相傳的傳統風俗。
端午、中秋變成了粽子節、月餅節。你能看的是甜粽子和咸粽子的南北方之爭,五仁月餅蹲角落畫圈圈的心理陰影。卻不在意這個節日本身的歷史意義。
人們總是在擔心,會不會到后來,一代一代的就徹徹底底把我們五千年文明忘光了呢?懷著這樣的擔心,橘子君找到了來自紹興藝術學校的17歲學生渲紙和槐胭,以及來自紹興文理學院21歲的學生秋水。她們三位都是漢服社的成員,和她們進行一番對話后,我想,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失傳的擔憂,或許只是憂人自擾罷了。畢竟,美好的東西又怎會被人忘記。
始于“顏值”,陷于“內涵”
當橘子君問這三位來自漢服社的姑娘,最初為什么會喜歡上漢服時,她們的回答其實不約而同的,都是因為漢服的“高顏值”。
渲紙最初喜歡上漢服,是因為“女神的電視劇”——劉詩詩的《女醫·明妃傳》。看到電視劇劉詩詩的造型覺得很美很漂亮,她說:“感覺穿上漢服的時候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所以,偶像的力量還是無窮的。
秋水被問起參加漢服社的緣由時說:“大概是因為從小受白娘子熏陶喜歡這些古風,仙氣飄飄的衣服吧,高中也陸陸續續接觸過,到了大學知道了有漢服社的存在,就立馬跑上去填了申請表。”
這么想來,橘子君也曾經在小時候看著《新白娘子傳奇》,也被里面的輕紗白衣和高高的發髻金釵吸引,然后披著毛巾被,假裝自己是白娘子,但是從未想過要去深入了解漢服。想想跟別人比起來,自己簡直弱爆了……
就像談戀愛,飯愛豆一樣,會因為“顏值”而被迷住,想要多了解一些關于TA的事情。于是,在知道越來越多以后,我們就陷于“內涵”了。
渲紙就是在后來是因為漢服的發展、含義而漸漸更加喜歡上了漢服。她說:“因為喜歡所以就會想要去了解。了解它的變換、它的含義,漢服形制的變化,宋褲,褙子,齊胸啊等等,每個朝代的漢服都會有所不同。隨著朝代更替文化的交流融合,人們的穿著需求進行變化的,有著歷史的痕跡。”
秋水也說道:“入了漢服社之后第一次見面會,社長學姐給我們普及了關于漢服的知識,還帶了社團的漢服來展示,這時候就感覺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恍然大悟,才知道原來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就覺得有些自豪,有種歸屬感。”
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自有它迷人之處,只要你稍加注意,就會為它的瑰麗而著迷。而當你發現,這份瑰麗的寶藏是和自己相關時,那份歸屬感便會指引你繼續探尋下去。
所以,當聽到有人指著漢服是別的民族服飾時,槐胭就會感到生氣和遺憾,就會希望可以更多的了解它,讓更多的人懂它。
日常也會穿漢服,這不是cosplay
當一個身著漢服的人在街道上與你擦肩而過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演出?拍戲?Cosplay?穿越啦?
但是,在漢服社的同學看來,穿著漢服日常出行,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她們看來,穿著漢服和Cosplay是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渲紙和槐胭都認為Cosplay是模仿,而漢服不是在模仿任何人。
渲紙覺得:“cos講究的是還原二次中的人物,但漢服不是。漢服是在復原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生活的需求。如果我喜歡某個歷史人物或者影視作品角色身上的漢服,又在我的能力范圍內我會去買,但我不會去模仿她。”
至于對于日常穿著漢服,會不會擔心在意他人的目光,姑娘們似乎一點都不擔心,甚至還對大家接受漢服持非常樂觀的態度。
秋水就說:“在我大一的時候剛進漢服社,會有擔心和周圍人不同而被過度關注。直到我真正的穿上我人生第一套漢服,是一套襖裙,走出去,就覺得沒有什么,大家其實對漢服接受度蠻高的。其實現在漢服推廣的挺好的,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漢服的存在,世上大多數人還是存有善意樂于包容的。”
橘子君問秋水,會不會去特意向周圍人“安利”漢服呢?
“我不會去特意的介紹漢服,推薦漢服。當他們有興趣他們會來問我這是什么的。向不了解漢服的朋友推薦漢服就覺得是一件很刻意的事情,而我想做的就是把漢服當做平常的衣服來穿。你會去向你的朋友推薦平常的衣服嗎?一樣的道理。”
不過,橘子君的另一個擔憂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么要穿漢服,覺得這是一個逆時代而行的事情。我問大家如果遇到這樣對漢服有誤解的朋友時會怎么做?會不會去爭辯呢?
秋水的答案非常肯定:“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而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漢族沒有自己的特色服飾,你可以不去接受他,為什么還要阻止我們去推廣她?漢文化,又不是封建殘余文化糟粕,為什么不能普及?我們把幾千年之精華傳播出去,我們把傳統的禮儀重拾,讓全世界,至少中國人,能夠知道原來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不僅僅只有文學方面,為什么不去推廣?”
不過,她說完又開心的表達了對漢服推廣樂觀的態度:“不過入坑兩年還沒有人這么直接的懟過我,是不是說明這種人越來越少了,大家都慢慢接受漢服了?”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橘子君看過動漫里的一個情節,日本中學的社團里,女孩子們在活動室里制作傳統的點心,在晚上的時候穿著和服在天臺吃著點心賞月。
所以,我很好奇在中國高校里的漢服社日常是什么樣的呢?
渲紙和槐胭所在的漢服社,七八成員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社團活動更像是女孩子們的聚會,一起做做簪子,品嘗節日特有的食物。比如,這個端午,她們就相約一起穿著漢服去品嘗粽子等。
而秋水所在的漢服社,活動更為豐富系統,她給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冬至包餃子,畫消寒圖;花朝節祭花神,系花箋祈福;上巳節占花名,踏青;端午包粽子系五彩繩;女子 ,就完全不懂……看來一方面漢文化傳播任重道遠,但的確是有讓人期待和報以希望的一面。
渲紙告訴我除了高校社團之外,地方也會有漢文化協會。“其實漢服被傳播的最為廣泛的是四川重慶那塊。我覺得比起我剛入漢服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關注傳統去接受去宣揚。”
對于為什么會越來越多人在這兩年關注到漢服這個問題,秋水認為“要把一部分原因歸功于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方便,其實漢服的研究與推廣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但是很少人知道,可能也有因為傳遞信息的不方便而且時代的原因。”
但是現在你可以在各種互聯網社交媒體上看到關于漢服的信息,秋水告訴我:“貼吧、微博都會有很多交流貼,有疑惑不解或者爭議都可以去咨詢,貼吧里也時常會有整理好的資料分享。怎么說呢,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這些還是很平常的吧。我的網盤里存了很多這些大神們整理出來的資料,看了之后真的是受益匪淺。”而他們也會很樂意將自己看到的東西分享給自己的同袍(漢服同好),甚至還會私下交流一些很實際的東西,比如哪家淘寶店的漢服是山寨的。
渲紙和槐胭告訴我:“漢服的主力大軍是90后與00后。”秋水也透露她所接觸到的:“95后甚至00后入漢服坑的越來越多,而80后90后因為工作或者自己的原因出現的越來越少。”
可是我問她們如果以后畢業,是否還會繼續穿著漢服呢?她們三個都非常肯定,就像秋水說的:“現在我也會有機會就穿日常的漢服、漢元素去上課,同學也不會覺得很奇怪,我父母也一開始不習慣到后面的支持,所以還是蠻有信心能堅持下去的,畢竟我想我是真的喜歡漢服了吧。”
我非常同意秋說的:“傳承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代兩代的事。”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管最開始的初衷是什么,我相信幾千年的文化所散發的魅力,都將會吸引著他們繼續鉆研下去,最終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一句
當橘子君問到槐胭創建加入漢服社的初衷時,她說了一句很有氣魄的話:“著我漢家裳,興我禮儀之邦。”
在端午之際,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