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現有活動環節不改變基礎上,挖掘活動環節設置上的新樂趣,成為各地漢服社團負責人大費腦筋的要點。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左傳》
,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是漢民族較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17年為3月12日)。活動一般為結伴郊外賞花,踏青,五色剪紙沾在花枝上與祭花神。
漢民族常見的游戲環節:
1. 投壺
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與宴飲游戲,來源于射禮。
規則:將禮器擺離宴席五步十步遠,配合音樂,持箭向禮器投擲。
2. 雙陸
古代博戲用具,棋盤游戲(可理解為現代飛行棋)
3. 六博
又作陸博,是中國古代一種擲采行棋的博弈游戲,以吃子為勝。
4. 斗花斗草
文斗:采集草花,互相比試誰采摘花草數量多,考驗植物知識。或女子采集花草,互相比較誰的更為艷麗。
武斗:采集植物根莖,草莖相結交,考驗植物韌性,斷者為負。
5. 曲水流觴
聚集在河道兩側,仆役將酒杯漂浮在河面,酒杯飄落到誰面前,就要吟詩,通常設置一主題,答不上即飲酒。
其實漢民族傳統游戲還有很多,但受限于活動工具,規則(某些游戲需要專門的器具,但即使是目前的出土文物,也很少,復原成本過高,所以僅做參考。)
為傳統漢服活動注入新活力
首先本文所針對的二三線漢服團體活動,因為大型社團已經有了一定的人數積累與活動日程設置,而二三線社團受限于人數問題,長久積累,對活動往往產生的厭倦。如何在現有活動環節不改變基礎上,挖掘活動環節設置上的新樂趣,成為各地漢服社團負責人大費腦筋的要點。
漢服實踐活動注入新活力的難點在于文化與服飾體系中有著嚴格,嚴謹,嚴肅的文化細節性,稍微一改變便偏離主旨,引發同袍間的抨擊。而在這里,我要提到一個現象叫做文化整合性。
文化整合是文化發展潮流過程的必然階段,不同特質文化行為在一定條件下經過接觸,沖突,融合,發展,最后變成新的文化整體之中。這種現象是不可逆轉的,同袍們也會發現漢服復興運動中逐漸進入其他文化最后成為多元文化。
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某些同袍會認為這種改變于早期的漢服商業化一樣,會改變這個格局認為漢服不是漢服,文化不是文化。我們如何去做才能在不斷實踐中保持漢文化在這個多元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呢?
我想,應該:
繼續發揚衣禮,衣智思想,盡快掌握漢服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理念,復興以衣冠為載體的華夏文明才能更加豐富與有魅力。
在活動環節設置上,注重過程。
1. 傳統擊鼓傳花活動
各地社團負責人往往會發現,經典游戲擊鼓傳花在漢服活動上似乎不太被接受。原因無非不兩點。之一,人數過少,無趣。之二,普遍害怕被抽到。那如何去改呢?
我認為,應調整活動流程設置。活動儀式感更加強烈,將傳到花者通常存在的表演節目調整為劇本接龍,即A在設置的題目下接一句話,B在A前提上接續,逐漸編撰為一個故事,也可以調整為接詩。
2. 春菜粥
與臘八活動接近但將形式修改,著重點設置為春菜粥制作過程中,同袍們尋找蔬菜(考驗植物知識),與制作過程中的快樂。(為防止中毒現象,活動設置者,應在活動開始前科普基本植物知識)。
3. 飛花令
首先要明確一點,飛花令并不是所有同袍可以參與進來的活動項目。觀眾與參與者的平衡應雙重兼顧,觀眾可以享受觀看的樂趣,而參與者同袍會加強知識積累,并且活躍整個社團存在。
最后我想提出一個觀點,為什么一定要用傳統的眼光看當代漢服實踐與發展,新潮流或許是更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