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很多人認為穿漢服走在大街上,是作秀行為。但椒江小伙王威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服飾是很重要的標志性東西。
王威
1986年出生于椒江,“四海同塵”漢服工作室負責人
2007年,畢業于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企業策劃專業
2015年,著手籌建“四海同塵”漢服工作室
或許很多人認為穿漢服走在大街上,是作秀行為。但椒江小伙王威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服飾是很重要的標志性東西。
“服飾從來不只是單純的穿著打扮,個人喜好,而是身份、等級、教養的體現,自古以來形成了一套非常完美的中國服飾文化。漢服的重新興起,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傳統文化由點到面逐漸推廣開來。”王威堅定地說。
從參加社團小圈子弘揚“漢文化”,到創立漢服工作室,以商業帶動優秀傳統文化推廣……
【講述】
門外漢成“漢服專家”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曾是一個百分百“漢服小白”。
初中時,我開始對中國傳統越劇、武俠小說、史書產生濃厚興趣,曾無數次在腦海中想象書中主人公的樣子,以及他們帥氣、飄逸的服裝。
當然,那時的我對“什么是漢服”幾乎沒有概念,僅局限于古裝劇,更沒有對漢服形制做區分。
直到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漢服的緣分才真正到來。那時,我幫朋友按照一個SD娃娃的服裝在淘寶上定制了一件漢服。當我打開包裹的時候,立刻被漢服獨特的魅力所吸引。
從那時起,我開始有意無意地留心與漢服有關的信息,發現漢服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根據歷史記載,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最后定型于周朝。
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隨著對漢服的不斷深入了解,我才后知后覺:原來之前給朋友買的那件衣服并不是真正的“漢服”。
參加社團弘揚“漢文化”
2010年,我開始接觸攝影,也因此接觸了很多古裝,除了漢服還有韓服、 。相比之下,影樓里的漢服在做工、款式上都遠不如韓服、和服。
漢服真的不如韓服、和服?答案是否定的。打那起,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欣賞中國傳統服飾之美。
為此,我加入了臺州當地的漢文化社團。社團不定期會舉辦一些活動,大家會身著漢服在“七夕”、“上巳”、“花朝”等傳統節日外出聚會。
起初,我對這種“復古”的社團文化頗為熱衷,但時間一久,就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一味地進行小團體聚會,對漢服乃至漢文化推廣的幫助十分有限。
我認為,要推廣漢服文化,必須依靠商業進行帶動,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重拾傳統,珍愛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
后來的一年多,我很少參加類似的活動,更多的是一個人靜靜觀察、思考,等待合適時機的到來。
以商業推動漢服融入生活
2014年,我有幸參加“第二屆中華禮樂大會(廈門)”。大會上,“重回漢唐”、“重慶漢魂”、“寧波漢服社”等國內有名的漢服企業和社團,分享了關于如何推廣漢服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觀點。
參加完這次大會之后,我更加堅定了“以商業帶動漢服文化推廣”的想法,并朝著這個方向不斷思考。
2015年底,“以商業帶動漢服文化推廣”的初步商業模式基本成型——提供漢服定制、漢服寫真、古裝化妝造型培訓等服務,讓漢服盡可能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進而融入現代生活。
2016年初,我辭去原來的工作,全心投入漢服工作。于是,就有了現在這個坐落在椒江老糧坊文創園內的“四海同塵”漢服工作室。
過去的一年,小到裝修,大到工作室運作,我一個人親力親為,整整瘦了20多斤。幸運的是,也是在過去一年,我收獲了一幫團隊成員。
他們都是漢文化愛好者,有的擅長國學,有的擅長古裝造型,還有的精通舞蹈。大家因為“推廣漢文化”這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正是有了他們的加入,讓“四海同塵”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可為空間越來越大。
【對話】
記者:如何看待推廣中國傳統文化這件事?
王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應當為推廣傳統文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漢服而言,韓國人在重要的時段可以大大方方穿上自己國家的韓服,日本人在重要的節日可以大大方方穿上自己國家的和服,而我們中國人的漢服卻鮮為人知。我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更多人接受自己民族的傳統服飾。
記者:如何推廣漢服文化?
王威:漢服定制是“四海同塵”的主要內容。我主張將漢服的傳統美感融入現代生活,讓大家可以在現代生活中穿著這些服裝。
記者:如今有哪些瓶頸?
王威:臺州當地對漢服有所認識的人很少。在很多人眼中,漢服簡單等同于古裝,很少有人會想買漢服回去穿著。
記者:接下去打算怎么做?
王威:我打算從大家接受度最高的攝影入手,吸引大家,讓大家對漢文化有更多了解。接下來,我想多設計一些好看的漢服樣衣,借助網絡、政府平臺,擴大漢服的影響力。
標簽: 創業;漢服;年輕人;傳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