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漢這個名字一般只被認為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而在戲劇學院的他的主要身份才是一個劇作家。田漢寫了《獲虎之夜》、《名優之死》《關漢卿》《咖啡店一夜》等等很多優秀的劇作。而漢服則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它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流傳到明末,最近又...
剛拿到這個題目時,我覺得十分犯愁,我實在是找不到他們之間有什么可以聯系的地方。
田漢這個名字一般只被認為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而在戲劇學院的他的主要身份才是一個劇作家。田漢寫了《獲虎之夜》、《名優之死》《關漢卿》《咖啡店一夜》等等很多優秀的劇作。
而漢服則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它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流傳到明末,最近又逐漸開始復興。
我給很多人說了我的作業題目,大家都一致表示“天啊,這兩者有什么關系啊?”接著很多人就開玩笑的說:“不會是因為你們老師覺得他們名字里都有個‘漢’字吧?”
我當時心想,你們這些家伙,真不夠意思,我都快愁死了,你們還在這里開玩笑。可是后來當我再次在本子上寫下“田漢”與“漢服”這兩個名字的時候,我發現,他們之間的相通點,確實是那個“漢”。
當你看到“漢”的時候,你能想到什么呢?是那個“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偉大朝代?還是那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天漢?還是那個曾“冕服彩章曰華,大者稱夏”的民族?
但實際上,這幾者是那樣的緊密糾纏不可分割的。漢族原稱為華夏族,是炎黃的后代,直到漢朝這個強大統一的王朝時,華夏族才漸漸地被稱為“漢人”,就是我們現在的漢族。
漢民族并不像其他很多的民族一樣有自己全民族信仰的宗教,雖然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種本土或者外來教派,信眾歷史上也并不少,但是卻并不像例如回族等民族的信仰那般普及與堅定。漢民族講究的是自然崇拜與祖先敬仰,所謂“敬天法祖”。漢民族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日月星辰、風云變幻、節氣時令都有著非常厚的感情與敬畏。漢族的很多傳統節日里都有這方面的體現。拜月乞求美貌與手巧的七夕、皇家祭天民間迎日的冬至、用瓜果月餅祭月神的中秋……太多太多,不一而足。漢民族對于自然充滿了敬畏,覺得大自然是神圣而奇妙的,是他們給了我們豐盛的糧食和安定的生活,在自己享東西前,都要先獻祭給自然。所以說漢民族在很大一部分上是自然崇拜。而漢民族的另一個信仰與就是祖先敬仰。漢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宗族的民族,尊重父母兄長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道德準則。早在先秦時期漢民族就有了家譜,縱然期間有很多散佚與中斷,但現在卻仍然有很多的家庭擁有家譜。大家可能都覺得我的名字很奇怪,但實際上“鼎”是我們家的字輩。按理說,女孩子是不用按輩份排的,但我家人還是按照張家的家譜為我取了這么一個男性化的名字。我上面三個全是姐姐,所以我并沒有感到這個“鼎”所帶給我的那種意義。直到前些年,我湖南老家來了一個哥哥,叫“張鼎越”。我第一次感到“鼎”帶來的家族那種生生不息的聯系。那個哥哥還告訴我說,湖南老家還有我們張家的祠堂,什么時候可以回去看看。我很激動的說好。雖然我生長在陜西,甚至并未去過湖南,但我覺得,那里有我的根。在眾多節日的時候,華夏民族都要舉行家祭禮,祭祀祖先前輩之后,才能開始過節。家里成員犯嚴重錯誤的時候也要在祖先的牌位面前進行責罰。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漢民族是一個生于自然長于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漢族的先民們認為天上的一顆星星都對應著地上的一個人,一顆星星的隕落就是什么地方有一個人死去了。漢民族把自己的整個民族命運和生老病死都和自然,和那美麗的銀漢牢牢地綁在了一起,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民族?一個在民族服裝上都要“其領如矩以應地,其袖如規以應天”,“下裳十二片以應月”的民族,是什么樣的一個民族?
漢民族曾是一個十分血性、十分驕傲的民族。
是否還記得那大義凜然的奏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陳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是否還記得那“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錚錚志愿?是否還記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無畏氣概?是否還記得“尸山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的英勇悲壯?這是怎么樣的氣魄與氣概?這是什么樣的精神與動力在支持著他們?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是哪怕需要用鮮血也要捍衛的。那是怎么樣的民族性?那是怎么樣的時代?
漢族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一直是這樣的一個民族,敬天法祖、男耕女織、寬袍博帶、仁義道德。漢族是一個溫文爾雅并不喜征戰的農耕民族,但在面對不正義和侵略的時候,卻又展示出了英勇無畏與傲視天下的氣概。那時的漢族,是自信的,是自強的,那是真正的華夏!
田漢的劇作《關漢卿》里寫到這樣的一個情節,當關漢卿因為執意不改自己的劇本,被當時的奸臣權貴阿合馬下令押在牢里。牢里還有一個人,當關漢卿問他“你怎么進來的?”時,他說道“因為我是漢人。”田漢的劇作真實的反應了當時的歷史現狀。當年的蒙古貴族,把人分四類,第一類是蒙古人,第二類是色目人,第三類是漢人,第四類是南人。而南人實際上則是南方的漢族人了。在蒙古的統治下,漢人遭受了非常大的欺壓,在“九儒十乞”的氛圍下,漢文化也遭到了很大的沖擊。田漢肯定是非常了解這一點,才能寫出那樣的一部劇作,他心中必定也是懷著對于漢族和漢文化深深的愛戀與自豪的,同時他知道,元朝并不是一個值得稱頌的朝代,它背后的野蠻與民族歧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逃避開的話題。田漢在劇作中并沒有主要寫這些,主要目的是在于塑造關漢卿這個敢于同惡勢力權貴斗爭的正義形象,但這些情感與鞭笞,卻又無時不刻滲透在他的劇本中。
清朝更是漢民族的噩夢,在世界歷史上,只有漢民族在屠刀下被迫脫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剃去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頭發。清朝的統治者們知道,漢民族是這樣驕傲的一個民族,他們為自己的文化驕傲,為自己的衣冠服飾背后所代表的自然與天地自豪。刀劍鮮血不能打垮這個民族,只要“華夏”這二字一日不滅,他們的統治便一天不能夠穩固,而且還面臨著被漢族同化的危險。漢文化與漢族千年以來都是這樣的一個民族,雖然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但是卻能以開放的姿態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與人民,所以漢文化才能流轉千年而不熄。“胡服騎射”“葡萄美酒”“胡床”……只要是好的,漢民族與漢文化從來都不會拒之門外。那令人魂牽夢繞的大唐啊,今天送走了波斯,是否明天又會贏來大食?霓裳舞罷,是否緊接著又跳上一支胡旋?孔子曾說“夏入夷則夷,夷入夏則夏”。漢文化是那樣的開闊而又包容,卻又是如此的具有同一性。清朝的統治者他們害怕,他們害怕被同化,從而失去統治地位,所以他們選擇了用屠刀來割掉華夏民族的自信。神州大地,鮮血淋漓。從此,漢族失去了他峨冠博帶的姿態,失去了他昂揚與包容的姿態。但是,那還遠遠不是華夏民族的滅亡時刻。因為他們都還記得華夏,記得那象征天道圓融,公平權衡的衣冠。清朝政府在遭遇強烈的抵抗之后出了“十從十不從”的條令,其中有一條叫“生從死不從”,是說生前漢族不能穿自己的民族服裝,但死后可以穿回去。那時的漢族人死時都會叫家人在臉上蓋一塊白布,表示自己剃頭的樣子沒臉去見地下的祖先。他們還記得。是的,他們記得。
只要他們記得,漢族就不算是真正走到了末路。
田漢填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寫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曲子是在**戰爭時期寫的,自然是說的日本的逼近。是的,那時候中華民族是十分的危險,但是我卻覺得,現在才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過去意義上的“中華民族”和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中的主體民族,他們不再記得。那些傷痛不再記得,那些文化不再記得,那種驕傲和自信不再記得。我們什么都不在記得。
那個大搞民族歧視與壓迫,到處侵略與屠殺,毀壞精美的耕地的成吉思汗不再是一個血腥的野蠻人,他成為了多少人嚴重的偶像與英雄,他們只看到了那大得要命的疆域,卻沒有看到背后的摧毀與血腥;甚至還有人寫出說漢民族就是綿羊,這樣的民族確實需要狼一樣的民族來輸血,并且還變成了暢銷書;那精忠報國一心為人民的岳飛,也不再是民族英雄,因為我們是“人民內部矛盾”;那個為了剿滅鄭成功而實行遷海令使得大量人民流離失所,中國開始閉關自守的康熙,也開始被人美化成一個完美無缺,一心為民的皇帝;甚至連 這種民族壓迫與凌辱都能說成是“民族融合”,甚至還編成電視劇播出;別的民族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就是熱愛民族,而漢民族要穿漢服則是大漢族主義,是破壞民族團結……
可怕的是,以上這些事情,不是別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