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的復興推廣工作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這其中最有價值的應該是社會認同和接納度的提升。但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問題也日漸顯露,漢服的定義似乎越來越模糊。這里面當然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有一個是由來已久的,就是朝代發燒友極力...
本篇是小編在漢服貼吧里看到的文章,作者為吧主之一的南楚小將琥璟明。小編無意說是否贊同或者否定作者的觀點,只是因為在推廣漢服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問題在困擾著我們。比如:漢服延續發展了三四千年,出現了很多的漢服款式,可是某一種漢服又有其特定的流行時期。像曲裾、直裾,在漢代可能比較流行,但是到了唐、宋、明,就很少有人穿著,或者就是消失掉了,那么我們在推廣漢服的過程中,是否要把消失(這種消失和“ ”便會說:這是什么,和“曲裾”一毛錢關系都沒有。接著就會有一幫盲從者屁顛屁顛的跟著叫好。大家不妨仔細想想。商家又沒在衣服上寫上“這是曲裾”,如果看到的人一眼能認出是“曲裾”,那就說明“曲裾”的基本識別特征是在的。如果看到的人說這襦裙沒做好啊,這才算和“曲裾”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吧。所以有時我很費解,像這種睜著眼睛說瞎話的人還能在漢服推廣人群中擁有一些追隨者。
朝代發燒友得以長期干涉漢服的發展,倒不是他們的實力有多強,而是部分從事漢服推廣的人群思想不獨立,對自身及漢服的認識也缺乏深度。試想,如果一個人看見幼兒園的老師在教1+1=2,他走進教室說:這太片面了,1+1還可以是一個哲學問題,結果可以等于0、等于1或者等于3。你覺得這樣的人是“大神”嗎?如果一個自稱搞文學的人對你講:應該多去看小說,中國文學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那些先秦諸子散文唐宋詩詞什么的,不要去看了,那是被歷史淘汰的文體,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和現在差異太大,看不得,小說才是中國文學最完美的呈現。你覺得這樣的人是“大神”嗎?一部分漢服推廣者認知較淺是年齡的問題,隨著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增長,他們遲早會看清這些問題。我目前談到的這些,是希望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思考,畢竟,看清目標才能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