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經典詩句,原本是表現秦軍戰士出征前高昂的士氣。其中的“同袍”一詞本指戰友,如今被漢服愛好者們借用,成為了他們彼此間的稱呼,以表達在漢服復興中大家志同道合,互相勉勵。
其實,“冠禮”和“笄禮”來源于中國漢族的成人禮,古時男子一般是二十歲行成人禮,稱為冠禮,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及冠;女子一般十五歲行成人禮,稱為笄禮,年滿十五歲的女子稱為及笄。成人禮是漢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不僅象征著一個人步入成熟,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念,對師長前輩的尊敬,更表明今后要承擔起對國家、婚姻、家庭的責任。但是,隨著三百多年前漢服與漢禮的衰亡,漢族的成人禮被歷史所封存,但卻在今天的韓國和日本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隨著漢服及漢文化在民間的不斷普及,漢族的成人禮在國內不少地方逐漸受到重視,而漢服也成了成人禮上最為正式和隆重的服裝。
另外,近些年隨著漢服的回歸,婚禮等場合也逐漸出現了漢服的身影。婚禮是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時刻,或許每位漢家女子都幻想過自己結婚的那一天會穿什么衣服。可今天中國的婚禮已基本西化,除了西服就是白色婚紗,頂多會穿下旗袍。除了西式禮服,真的沒有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適合在結婚時穿嗎?
如今,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和服與韓服都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以日本為例,穿什么樣的婚服結婚,是根據婚禮的儀式和場合而定,并不會隨意亂穿。如果是在神社或寺院中舉行傳統婚禮,新人則穿著和服,即新郎穿著黑/白底的紋付羽織袴,新娘穿著白污垢(皇室成員一般著十二單衣);如果是在教堂中舉行西式婚禮,則新郎穿西裝,新娘穿白色婚紗,并根據基督教流派,會有牧師或神父來主持婚禮,但通常婚禮結束后,婚宴中新人還會再次換上和服。而今天韓國的傳統婚禮中保留了不少華夏禮儀,典雅莊重,而即便是舉行西式婚禮的韓國人,在儀式結束后通常還會換上韓服,拜見家里的長輩,以表示自己不忘民族傳統。
隨著漢服的回歸,華夏婚禮得以“重生”。周制婚禮是華夏婚禮的原型,其以《周禮》為禮儀藍本,以后的漢族婚禮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直至明末清初,漢族婚禮與成人禮等隨著漢服的消亡也一起消失了。漢族婚禮,古樸典雅,在周制婚禮中,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并不認為結婚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因此,著漢服舉行婚禮,更符合漢人的禮儀和習俗。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新人選擇穿著漢服結婚,通過“沃盥、解纓、結發、同牢合巹等”漢族傳統禮儀,在祥和與莊重中,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儀式。
4、“唐裝”和漢服相差甚遠 小心傳統節日穿錯衣
每逢春節或者傳統節日,很多中國人喜歡穿上傳統的“唐裝”,可是,您知道嗎?絕大多數中國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