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老的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民族漢族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衣冠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漢族的審美觀和價值。以交領右枉、寬衣大柚為特點的“漢服”,在中國曾經延續了幾千年,因此今天我們尋找可以作為“國服”的服飾,“漢服 "應是...
古老的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民族漢族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衣冠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集中體現了漢族的審美觀和價值。以交領右枉、寬衣大柚為特點的“漢服”,在中國曾經延續了幾千年,因此今天我們尋找可以作為“國服”的服飾,“漢服"應是首選。在推行“漢服”的過程中,政府、媒體、服裝行業應相互合作,尤其是設計方面,對“漢服”應該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設計出有時代風格的“漢服”。這樣“漢服”在切入生活的同時,便可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的“國服”。
一、國服的概念
“國服”一詞近幾年常有耳聞,與之同被人們提起的還有“華服”、“唐裝”等。雖說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們開始關注 溫飽以外的事情了,但對大多數百姓來說,“國服”這個詞還是很陌生的究竟什么是“國服”?專家們各有解說,清華大學教授袁杰英認為,“國服”是一國之服,是國家形象的表示,應該既別致又鮮明、 耐看。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認為, 在當代漢語中,“國指約定俗成或由國家規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禮儀象征和標識作用的服飾。韓國弘益大學的琴基淑以韓國國服為 切入點分析了普遍意義上的“國服”概念,她認為,傳統服飾和國旗、土特產、動物、植物、建筑、飲食一樣,是國家的象征物,“國服” 表示著國家的象征和記號,可以包括禮儀服、日常服和制服等形式。
“國服”應具有該國家的文化理念或政治色彩,傳統服飾因素及普通人所穿的服裝亦成為國服的基礎,“國服”是代表一個國家的象征性的服飾,因此在歷史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民族服及民俗服成為其根底。另外,“國服”理應反映現代服飾因素,應該說在并不遙遠的年代,我們還有自己的“國服”。孫中山 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為了表示與舊王朝的決裂,頒布了《服制條例》。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國民黨舉行“奉安大典”,將國父孫中山的靈柩從當時的北平迎往南京前,公布的服裝條例,選定了旗袍為“國服”。中山裝作為“國服”,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70年代:解放前共產黨的革命隊伍,如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的軍服都是由中山裝變化而來,解放后中山裝又成了各級官員的制服,到了文革期間,中山裝更加普及,而且跨越了性別界限成了名副其實的“國服”,倒是旗袍被當作破 四舊的對象而遭拋棄(圖1),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銷聲匿跡了,經歷了文革的特殊年代之后,中國打開了國門,在眼花繚亂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中國人還沒來得及建立或修復自己的文化,便一下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因此中國人從此便沒有了“國服”。
二,漢服的興衰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后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王公貴族髙冠博帶、百姓錦衣繡襦。在穿慣了亞麻 服的西方人看來,中國人精美如畫的華衣簡直就是“曠世奇服”—— 這便是“漢服”,“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指明末以前,在自然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漢服”有著和華夏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區別于他族的標志,歷來就有“齊民心,別夷狄” 的作用。漢族服飾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并在不斷地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其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其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都擁有共同特點:即右衽、大袖、 深衣為典型代表。
“漢服”的款式,總體而言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 柔美流暢、飄逸靈動,而且交領右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圖2、圖3)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追求的是衣隨人動, 流露出來的自然之美,體現了漢民 族柔靜安逸、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其中漢族古代的袍服最 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抱服的主 要特點是寬袍大袖、形制簡單,強調寬松造型,預留身體空間,遮掩身體曲線,與西方那種極力突出身體曲線,突出流暢線條的張揚風格迥然不同。然而,今天我們曾有的服飾文明已被遺忘,對漢人裝束的記憶仿佛只有長袍馬褂和旗袍了(圖4),造成漢民族這種悲哀的主要緣由,正是由于漢王朝統 治的中斷。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淸王朝從順治時期開始成了全中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發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