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群年輕人在想什么“他們是在玩Cosplay嗎?”昨天,金華萬達廣場電玩城里,一群穿著漢服的年輕人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這些年輕人都是金華漢服社的“同袍”。這個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詞語,如今被漢服復興者當作互稱。
她穿著漢服逛公園,曾被大媽當做唱戲的;他穿著漢服上班,曾被同事嘲笑是穿裙子的娘炮。
這群年輕人在想什么“他們是在玩Cosplay嗎?”昨天,金華萬達廣場電玩城里,一群穿著漢服的年輕人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這些年輕人都是金華漢服社的“同袍”。這個出自《詩經·秦風·無衣》的詞語,如今被漢服復興者當作互稱。
如今全國大大小小的漢服社團正以迅猛的速度開枝散葉,漢服愛好者的數量也與日俱增,但真正敢穿漢服出門的卻不多。
金華這群年輕人,已經悄悄走在了前面。每逢傳統節日,他們都會穿著古色古香的服裝,舉辦慶典活動。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不過,伴隨漢服熱而起的爭論也一直未曾消歇,有人說那可以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有人說漢服熱不過是一場假傳播之名的復古時裝秀。
誠然每個人都有選擇服裝的權利,我們走近他們,看看這群年輕人另類著裝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生活態度。
她們的故事
穿著漢服出門,大媽圍過來想聽戲
昨天,身穿襖裙的王如麗帶著8歲的女兒多多在咖啡館用餐。
王如麗和幾個閨蜜一起,建起了永康漢文化研習QQ群。以前一個人出門時,她不好意思穿漢服,人多了,就結伴穿著,但遇到的尷尬事也不少。
一次和七八個女朋友穿著漢服在永康西津橋上游玩,突然幾個大叔大媽圍過來。
“你們是唱戲的嗎,哎呀,大家快來看戲啊。” 大叔大媽一聲吆喝,只見很多人都搬著小板凳圍過來,興致勃勃地準備看好戲。嚇得她們趕緊逃跑。
漸漸的,王如麗嘗試把漢服和現代服裝做混搭。比如出去買菜,上身穿短襖,下面配短裙,既簡單方便,也不會太惹眼。她還讓4歲的女兒穿漢服,如今女兒也是資深“同袍”。小姑娘雖然不懂服裝形制和歷史,卻對漢服情有獨鐘,而且沒有顧忌,什么場合都喜歡穿漢服。
這幾年,王如麗也發現,穿漢服出門的人越來越多,回頭率沒有之前那么高了?,F在母女倆一起穿著漢服出門,已經是一道美麗風景。
她的故事
辭掉工作做起漢服裁縫
2008年,“魚調調”開始接觸漢服,就一發不可收地喜歡上了。她是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姑娘,穿著漢服就出門了,逛街、去KTV、看電影……那時金華穿漢服的人很少,“魚調調”的回頭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你是韓國人,還是日本人?”走在街上,她經常被這么問,偶爾會覺得尬尷,只好笑笑再解釋:穿在身上的是漢服。
曾經有段時間,“魚調調”很想穿著漢服上班,擔心公司不允許,便作罷了。很多人會認為漢服都是寬袖飄飄,不方便,其實漢服也有一些日常穿著的款式,如裋褐、短褙子、交領半臂等,不僅方便,還很時尚。
“少數民族都有很漂亮的傳統服裝,為什么漢族沒有?” 有了這個想法,“魚調調”和幾個熱衷漢服文化的愛好者,創建了一個漢服QQ群。如今,群里已有400多位“同袍”,還在永康、蘭溪等地開設了新群。
因為覺得網上買的衣服不夠好,“魚調調”又嘗試動手研究服裝裁剪、形制。漢朝莊重的“曲裾”,唐朝嬌俏的“齊胸襦裙”,宋朝實用的“褙子”,到 、直裾、道袍……比正常的服裝都要多?,F在,他穿著漢服出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