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賈平凹祭西王母的照片引來吐槽,原來他忽略了傳統
日前,在西王母祖廟所在地——新疆天山天池景區,包括陜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在內的九名文化人身穿漢服,作為主祭嘉賓參加了祭拜西王母的典禮。然而,賈平凹的照片在網上公布后,遭到大量網民吐槽。吐槽的要點有二:一、他的衣服穿反了,衣襟本來應該“右衽”,變成了“左衽”;二、他沒有留胡須,無論臉頰、唇上還是下巴,都是光禿禿的。
穿漢服究竟是否需要蓄須,這是個問題。如果把漢服看作與歷史毫無聯系、僅僅代表著某個小眾群體審美趣味的文化符號,那么,只要能夠在該群體的主要成員當中取得認同,漢服怎么穿都可以,蓄須與否無關緊要。但是,如果要把漢服中的“漢”字坐實,與歷史上存在過的漢家王朝以及相應的制度、習俗乃至審美風尚相聯系,蓄須與否就成了決定成敗的細節。因為,在古人看來,胡須雖小,茲事體大,絕對馬虎不得。
胡須是生殖崇拜符號
關于胡須,遠古社會的先民早早地便認識到了兩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一、男性一旦具備生殖能力(也就是“成年”),就會長胡須;二、胡須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除非把它連根拔起,否則,即便你把它刮掉,過不多久,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樣一來,古人便自然而然地把胡須和生殖、生命聯系起來,形成“胡須崇拜”。
《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對中國的古人來說,“孝”無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對胡須的妥善保護成了“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胡須之于人格完整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古代民間許多關于胡須的禁忌,如不輕易剃須,不把剪下的胡須亂扔,理發、剃須需要挑選特定的日子,都可上溯到《孝經》。
胡須也是文化審美符號
擺脫了原始的生殖崇拜色彩,轉而成為文化審美符號的胡須,往往被人們認為象征著陽剛、雄豪、魁梧的男子氣概,“須眉”也成了男子漢的代稱。《南史·褚彥回傳》記載了一個故事,山陰公主愛慕褚彥回,想嫁給他。褚彥回拒絕了公主,公主說他“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你明明長了一副好胡須,怎么一點也不像個男子漢呢?這說明,在古時女子眼中,男子蓄須能體現大丈夫氣概。《褚彥回傳》說他“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咸有風則”,更說明了胡須長得好,是男子外貌俊美、氣質出眾的表現。這種審美觀,在典籍中處處都有體現。史書描寫男子外表,常常會特意提到“美須眉”、“美須髯”等生理特征。關羽被稱為“美髯公”,就是例證。
也正因為胡須代表著男性氣概,所以常常被描述成帝王之相。《史記》提到漢高祖劉邦,說他“為人隆準而龍顧,美須髯”,《后漢書》描寫漢光武帝劉秀外貌,也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這類描寫經由司馬遷和范曄確認,幾乎成為后來歷史文本寫作的范式,于是,“美須髯”也就成為帝王的標配,象征著權力和地位。